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无痕

[寿宁文史] 惊世大揭秘——朱允炆之死及其墓葬

[复制链接]

9656

回帖

469

主题

6万

金币

军委副主席

积分
202046
发表于 2008-11-5 23: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野史多说建文帝逃往云贵而留红崖天书.今闻宁德金涵上金贝村发现建文帝墓葬.真假难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51

回帖

1064

主题

1万

金币

总司令

积分
51619
发表于 2008-11-6 08: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1

回帖

27

主题

4924

金币

师长

积分
17541
发表于 2008-11-6 09: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真有此事?如实足以轰动史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回帖

150

主题

1万

金币

军长

积分
43252
发表于 2008-11-6 13: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珠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团长

发表于 2008-11-11 1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团长

名这东西

发表于 2008-12-25 10: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泉州
建文帝化妆出逃之后,皇后马氏为了掩护他,命令太监放火烧城,然后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宫之后,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太监、宫女们迫于压力,便慌称建文帝以自焚而死,并指认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此时火中找出的尸体已被烧的面目全非,难以辨清,就这样朱棣信以为真,没再追究。


  有人甚至还找到了建文帝出家后的隐居之所,贵州安顺平坝县境内的高峰寺。 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以此,后人推测此处就是建文帝出家之后的归宿之地。


  建文帝归隐贵州高峰寺为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建文帝出逃之后没有去贵州,而是就近在在兰溪市东山上的一座古寺归隐,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隐跸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出家的杨应能、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此外寺院内还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后所作的几首诗: “百官不知何处去,惟有群鸟早晚朝”;“尘心消尽无孝子,不受人间物色侵”。诗中意蕴饱含仓皇出逃,归于世外的无奈和忧伤,为建文帝归隐于此,又添一证据。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后来明成祖继位之后,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 传说,建文从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后,见前往北方的道路大都被燕王的军队围阻,因此不得不化妆南下,辗转来到武昌罗汉寺。罗汉寺的住持达玄和尚,看过建文帝的度牒后,赶紧将建文引入寺中躲藏。过了一段时间后,建文帝等人见此处易于被燕王的爪牙发现,他们又在达玄和尚的指引之下做船前往泉州开元寺,然后辗转逃到海外。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当时泉州开元寺的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罗汉寺住持达玄和尚的弟子。建文帝来到泉州开元寺之后,便隐匿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据说,当地的华人,至今仍在每年农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举行隆重的拜“皇爷”之礼。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和下落自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对于此,每一种说法都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因为没有哪一种说法说自己有十分确凿的证据,说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也许建文帝的生死与下落真的如其它历史之谜一样,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千古悬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团长

名这东西

发表于 2008-12-25 10: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泉州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也是一位非常不幸的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文为皇太孙。1398年5月,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他推行儒术、平反冤狱、减轻赋税,实施仁政,想做个与民休息的好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就打乱了他的“建文新政”计划。四年的皇帝生涯,打了四年的仗,终日提心吊胆,还没有品尝到做皇帝的乐趣,就被四叔推下了皇位,不但丢掉了大好江山,至今连生死下落也不知所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谜团。

    朱允炆丢掉皇位是由他的“加强皇权、倾力削藩”政策不当引起的。朱元璋执政期间,为了保证大明江山永远流长,先后三次共封25人(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这些藩王们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藩王们拥兵自重,分据一方,成为朱允文的心腹大患。特别是坐镇北方的朱棣等九名藩王,不仅军队数量庞大,还拥有指挥调动军队的权力。因此,朱允炆一直视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威胁,然而他的削藩并没有果断地直指燕王而是投石问路,打草惊蛇,先削了其他五藩,给了朱棣暗中发展势力,蓄势待发的时间。公元1402年,朱棣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抵长江北岸并强渡长江,这时南京城内的李景隆见大势已去,打开南京的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朱棣顺利地进入南京城,但是寻遍全城也没有找到朱允文的影子。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允炆的下落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性格腼腆,温文尔雅,完全继承了父亲朱标温和、爱思考的品性,而且在太祖朱元璋强权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深得人心,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对于朱允文的下落主要有有下面两种说法。
    第一个是“阖宫自焚”说。很多的史料记载以及正统的官修史书都采用这个说法。《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他的嫔妃们也大多投火而死,一片惨烈景象。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从灰烬中找到一具烧焦且面目全非的尸体,朱棣虽然怀疑尸体的真假,但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得在即位后,以天子之礼安葬了这具尸体。

但是,这种说法在正史的记载中前后矛盾。就连后来的明朝皇帝也不完全相信这种说法。比如史书中记载说朱棣以天子之礼安葬了那具尸体,但葬在何处却没有记载;被烧焦的尸体分不清男女,有人怀疑是皇后,到底是谁,谁也说不清楚;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在发现那具烧焦的尸体时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只是为了“清君侧”,并不是为了当皇帝。但后来他却又多方苦心寻找朱允文的下落,前后矛盾,不得不让人怀疑。
    第二个是“出亡为僧”说。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首辅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这种说法认为:朱棣陈兵南京城外时,朱允炆本想求和,但是朱棣没有答应。朱允文知道破城后,不但会受辱,还难免一死,于是就想自杀,被身边人拦住了。这时一个老太监告诉他说:“太祖临驾崩时,留下一个铁箱子,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让我在您将临大难时交给您。”朱允炆一听,急忙命人抬出箱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三张上面写好了三个名字的度牒,还有三件僧衣、一把剃刀和遗书一封。按照遗书所示,朱允炆剃了头,换上僧衣,带着九个人来到太平门内的鬼门。鬼门是内城的一扇小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一行出了鬼门,只见水道上停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老僧,老僧向朱允炆叩首称万岁,快速带他们君臣一行上船。于是建文帝便削发为僧,像朱元璋当年一样,当和尚云游四方去了。

    朱允炆失踪后,急坏了刚即位的朱棣,他在有生之年不断派人四处寻找,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就有寻找朱允文的目的。他还专门派户科给事中胡分在穷山僻壤、市井城镇搜寻了16年之久。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是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一行,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二是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三是北京西山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宫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四是江苏吴县说。胡分在民间秘访了16年之久,在朱棣临终前一年的一个晚上,忽听胡分求见,于是朱棣在卧室中单独如见胡,胡报告说已经访到建文帝,说他确实削发为僧了,躲藏在江苏吴县的普洛寺内,已经一心向佛,无意复位了。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将已经老了的朱允文接到宫中养老。《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藏于吴县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殒于此,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五是四川望京寺说。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笔者注意到金陵晚报的报道: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决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当然,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2

回帖

25

主题

3636

金币

师长

营长

积分
14173
QQ
发表于 2008-12-25 15: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不过,对于发展中的宁德来说,能够沾染一些与皇室有关的传奇故事,将会成为今后的一大亮点.值得探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56

回帖

55

主题

3万

金币

总司令

日久生...?

积分
110115

无烟勋章文明勋章

发表于 2008-12-25 15: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厦门
wa m 没想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回帖

9

主题

1414

金币

师长

积分
9946
发表于 2008-12-25 16: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黄石
如果属实,那将轰动全国,期待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寿宁县鳌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寿宁县鳌阳镇胜利街136号财政局大院,唯一客服热线:0593-5523999(谨防诈骗) 闽公网安备 35092402000888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 ( 闽ICP备05020655号-1 )

GMT+8, 2024-5-2 21: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