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明正 于 2017-2-23 15:36 编辑
http://mp.weixin.qq.com/s/IMZ1X90-sVigj6d88UbrvA
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2015-06-23 公益慈善论坛
慈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关怀和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励。
慈善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受助者感受到在困难面前自己并非孤立无援,社会的关爱无处不在,进而在他们的心底里树立起摆脱困境的信心和勇气。作为物质慈善的重要补充,精神慈善值得积极引导并大力提倡。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为我们解析精神慈善的本质以及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精神慈善的作用。
解决受助者根本的、内心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精神慈善最近被大众热议和讨论?
汪冰:首先是物质慈善有些不透明了、存在着让我们不可控的地方、让我们灰心了。我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对受助者做些什么了。第二,物质慈善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对于很多仍在生存中焦虑的都市人、流动人口来说,他们自己的生活还面临着挑战和压力,让他们总去捐助很多钱也不现实。第三,人们也开始关注和思考:物质到底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当收入增加了以后,我们的精神更愉悦了吗?还是更抑郁了?是更放松还是更焦虑了?当自己都在经历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提升不成正比的时候,我们也就会自然地思考一个问题:物质慈善到底能不能解决受助者根本的、内心的问题?
人的心灵需要一个栖息的居所。在当今价值观多元而混乱的年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诉求也变得更加强烈。最近几年,“最美××”、“感动××”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说明大众也在渴望精神上的慰藉和内心支撑的力量。
用“精神”关照“精神”、用“心”关照“心”
中国经济时报:什么是精神慈善?有哪些表现形式?
汪冰:如果说物质慈善是帮助他人获得经济上的支援、生活上的保障,那么精神慈善就更侧重于从内心去关怀别人,给他们以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心灵的成长和强大,从而让受助者获得快乐和幸福。精神慈善的本质在于你是不是在用“精神”关照“精神”、用“心”关照“心”。
精神慈善的形式可能千差万别,有一些最简单的、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比如:1.赞美,由衷地去赞美身边的人,让他人看到和发现他自己的优点;2.尊重,把他人当做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看待,这在现在的社会中特别缺乏,比如对送快递的小哥、餐馆的服务员或比你社会地位低的人,你是否有足够的尊重?3.倾听,你有没有不去打断一个人,让他去尽情表达?有没有真诚地回应他,让他感到你是在全心全意地倾听,而不是总在想自己如何回应?4.宽恕,宽恕那些伤害你的人、做错事的人。宽恕也是精神慈善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比如对那些从监狱里出来的人们来说,社会对他们精神上的宽恕其实更重要,社会的不宽容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再次犯错。
既有物质慈善的方式,又是精神慈善的内核
中国经济时报:相对于物质慈善,精神慈善有哪些特点?
汪冰:首先,物质慈善通常会造成施助者和受助者彼此相欠。有句俗话说:一碗米养恩人,一袋米养仇人。在给予帮助和接受帮助的关系中,人心是十分微妙的。伴随着受助者感激之情的,还有一种相反的情感,那就是内疚、耻感甚至愤怒,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当施与的“剂量”达到了“一袋米”的程度时,恩重了,恨也重了,歉疚感可能会让受助者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变成仇人。但精神慈善通常不会造成彼此相欠或彼此相欠的感觉会更少一些,比如我给你一个微笑、一句赞美,我让你发现你自己的美,我倾听了你一个小时,这些都不存在明显的欠与不欠的关系,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相处和交流,你获得的精神慈善的感受最终促成了你自己的成长和壮大,这是精神慈善的根本作用所在。
其次,物质慈善是需要物质基础做成本的,而精神慈善需要的可能是耐心、时间、投入精力等等。这也意味着做精神慈善的入门门槛相对较低,即使你在物质上并不富裕,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随时参与到慈善当中来,精神慈善人人都可以参与。
再次,精神慈善会比物质慈善存在的时间更长久。物质慈善通常解决的是一些表面问题,一餐饭、一件衣,当然这非常重要。而精神慈善更多时候解决的是根本性的问题,例如贫困可能是因为受助者适应社会有问题,他没有一技之长或者不知道怎样去找工作,甚至不知道如何管理金钱,这时如果我们给他一些技能上的、社会经验上的辅导,让他能够有机会去自己解决问题会比直接给他物质上的捐助更长久有效。“授人以渔”不仅能让受助者发现和发挥自身价值,还能让他们为社会贡献力量。再比如我们可以教会一个人改变生活模式和思考世界的既定方式,从一个悲观的人变成一个不那么悲观甚至乐观的人,这将成为伴随他一生的某种品格、行为模式或思考模式,帮助他建立更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
当然,最理想的慈善方式是把物质慈善和精神慈善结合在一起:既有物质慈善的方式,又是精神慈善的内核。比如把钱花在培养受助对象的一技之长上面,这样就会标本兼治、表里兼治。有些组织和个人在做物质慈善的时候缺乏对受助者尊严和感受的考虑,比如给受助者附加一些条件:过度的媒体曝光,要求对方公开表达感谢,利用受助者宣传自己的形象等等。这样的物质慈善的结果造成了精神上的不慈善,是对受助者精神上的强迫、掠夺甚至剥削。
越能关心到受助者的内心需要,越个体化的精神慈善,作用就会越持久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精神慈善的作用?
汪冰:首先,经常身体力行地去做精神慈善是很重要的,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二,越能关心到受助者的内心需要,越个体化的精神慈善,作用就会越持久。比如对待不自信的人我们可以经常赞美他,帮他看到自己的优点甚至创造机会让他发挥、发展自己的优点,这或许会帮助他形成对人生的新的看法。认识层面上的改变或技能上的改变会伴随受助者更长久,最终被内化。
第三,关心到受助者的内心需要是要基于对受助者的了解,需要和受助者建立一种沟通关系。你是否真正了解受助者?还是居高临下地认为他需要什么?你是否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自说自话地操作?这样都只会让受助者反感,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关系。当遇到冷漠、挑衅甚至谩骂时,作为施助者你能接受吗?要对一个人产生精神层面的影响可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真诚,这个过程也在考验我们是不是真正愿意为他人付出。
第四,其实我们不用把做慈善这事儿想得太大,你身边就有好多需要你去关怀的人,需要你去赞美、尊重、倾听、宽恕和理解的人。你有没有关心到你的伴侣、你的孩子、你的父母的精神需要?其实,你的家庭、你的朋友都需要你的精神慈善,先不要让他们成为“求关注”的“弱势群体”。
精神病学家卡尔·门林格尔曾写过:“爱是良药,不管是对于付出的一方还是得到的一方。”做精神慈善对施助者也是有益的,可以增强我们的幸福感。现代人普遍缺乏存在感,做慈善会让你觉得自己被需要、被依赖,体会到自我价值感。同时会与别人建立一种不带功利色彩的纯净关系,这种充满了爱意和善良的人际关系对付出的人也是很有疗愈作用的。
特蕾莎修女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精神慈善更应该体现这一点,不用惊天动地,带着爱心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吧,爱与关怀从来都存在于每一个细小的举动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