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古村落》的版权属于寿宁县政协,转载请注明出处。
徐茂龙文/图
官路洋村,原名九岭洋村,位于九岭古道过往分岔处。1981年从广地大队分出单设建制村,村落平均海拔664米,年均气温15.8℃,下辖官路洋、八定、岩头面三个自然村,现有86户,392人。在九岭古道未通之前,此处行旅艰难,民众逢山便辟道路,遇水遂搭便桥,由九岭、叶洋浦修整汇于官路洋,历经改线、铺石、加固、点缀,渐成通行之路。而后,官员往来频繁,商旅不绝,明清时期古道往来商贾行人络绎不绝,也是寿宁县通往建宁府的必经之路,故而九岭洋改称之为官路洋。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知县钱亮在《科贡提名记》中赞叹:“寿宁之山,崔巍口峻极于天,而其川也,奔腾澎湃趋于海,此固非常之山川也。”诚然,寿宁境内,山高岭长,溪流纵横,过往之人无一不论及古道之险峻。官路洋村恰在古道中间位置,融数家之长,集百民之众,纷纷迁居于此此,或经营茶点,或开建旅店,早在乾隆年间(1711--1799年),就已有周姓先人定居于此由于道路畅通,陆续又有刘、李、吴、陈、,甘等姓氏民众迁住。
如今,走进官路洋,房屋成片,清一色的旧时土坯木架结构,是地道的“筋骨泥塑身,夏凉冬暖璞还真”。因地势高,水源清澈,行走便利,20世纪80年代,村里开始建水电站,是芹洋乡最早的水电站之一。至2008年,此处蓄水池已铺10多公里管道,缝村必供水,村民每每赞其“黄河之水天上来”。虽村中人大部分流出,但因水源洁浄,用水便捷,村中良田山地元一荒废,水稻、茶叶、蔬菜、花种等种植于此,常年丰收,“富锌、味佳、多产、质优”已成为村中农产品的特性,村民年均可增收近万元。
到官路洋,必走九岭古道,这条古道东起叶洋铺,西至芹洋,长达数公里。行走于官路洋村的古道之上,只见青山直插碧云之下,而碧云又环绕于青山之间,无数山涧流泉,汇成烟波浩渺,万岭横纵走向,终归一处之。官路洋村古道宽约1米,长达3里,修整良好,铺石有序,怪石繁多,与山林融为一体,是古道保存最为完好的路段之一。古人有诗云“山高夹出碧澄潭,路窄危悬险径行”,古道石高路狭,地势险峻,以景取胜,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沿着古道而行,有古亭、茶园、慈竹、枫林,时而云雾翩跹,时而远山近现,时而近村缠绵,颇有世外桃源之感。古道之上、人迹寥寥,古树苍苍,据冯梦龙的《寿宁县志》记载,“知县蒋浩(明万历四十一年至十四三年任,广西桂林人)捐钱植松树百于九岭,以蔽行人。今渐耗,其存者尤数十”。其合抱之身如巨龙擎天,其甲状树皮如龙贴状,显示着远古而来的力量,守望着古道的沧桑,是官路洋村古朴厚重的见证。
而官路洋村,自古道开通延用以来,官路洋人肩挑一担,脚踏石阶,背驼腰弯,两肩流汗,“工钱不饱三餐”的情形就不再复现。
链接:
九岭古道
寿宁自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建县至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隶属建宁府。冯梦龙在《寿宁待志》的《铺递》章中写道:“正道通政和者六,曰总铺,曰叶洋,曰芹洋,曰尤溪,曰平溪,曰南溪。”“余每铺立一牌坊,标名某铺。至南溪界首,复立坊题曰‘政寿交界’,使入吾境者可计程而达也。”当年府县官员往来和公文递送主要奔走在这条西去芹洋、平溪、南溪、政和建宁府的官道上。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九岭”为标志的古官道。
“九岭九年”的民谣,在寿宁家喻户晓。巍巍洞宫山脉经箬坑坳(海拔1527米)由西北向东南蜿蜒而来,在芹洋境内东部耸起名山九峰坛(海拔1108米)。远近闻名的九岭就象古藤缠绕大树一样,从九岭溪畔(海拔316米)向九峰坛攀延而上,至岭巅(海拔890米)高低悬殊达574米。因山有九峰,所以岭名九岭。九岭全长5公里,路宽1,5米,路面由溪中鹅卵石铺砌。岭旁分布茶堂1所,凉亭5座,每座亭边都有清泉1眼,供行人休憩避雨解渴。康熙版《寿宁县志》载,“夺魁亭在九岭中”“朝天亭在九岭下”。明朝嘉靖年间知县罗献臣(广东番禺人),曾在诗中提及九岭,曰:“十年奔走一萍踪,谪吏杨梅觅旧封。带月振衣悬九岭,隔云飞锡望三峰。鸣钟禅定惊巢鹤,弹钵僧房起卧龙。莫惜浮生闲半日,大玄真论几相逢。
九岭旁侧的名山九峰坛,为芹洋乡最高峰。九岭如玉带从它身边蜿蜓而上,九岭溪似锦环绕山脚飘然而去。在九岭之巅的石马岔,山间散布着天然神似的石马、石龙和释迦牟尼石像,还有石门、石洞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的名刹九峰堂,雄踞在九峰坛的万绿丛中。面前九峰叠翠,宛似代代沙弥迎信众;岭下九溪奔涌,恰如芸芸善士拜如来。规模宏伟环境清幽的九峰堂,僧尼最多时达150多人,为寿宁五大禅林之一。九峰堂侧有一井甘泉,常年喷涌,可供千人饮用。该井深1米,宽2米,长8米,四周条石嵌砌,井旁立有石碑,“景泰元年建”等字。传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发动叛乱,配合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复明,其属下600多人曾在此驻马屯军。1984年,在九峰堂古井中出土一柄镌有“耿精忠”三字的宝剑,证实所传非虚。咸丰年间(1851-1864年),太平军南北征战,太平天国将领也曾在这里安营扎寨。
很早以前,寿宁县城通往建宁府的官道是从韶托寨经叶洋铺、九岭堡、黄瑶、张广地堡、丰谷、芹洋外店转尤溪堡、平溪铺而去。因丰谷村前的峡潭长200多米,宽30多米,溪水幽深莫测,两岸危崖耸峙,在崖顶形成仅有10多米宽的一线天,上面建木桥一座,劫道强贼常在此桥附近出没,劫掠客商谋财害命抛尸深潭的慘案屡屡发生,以致来往行人未近峡潭先自胆寒。为安全计,芹洋黄氏族人募款改道九岭,从叶洋铺经九岭堡到芹洋铺转尤溪堡、平溪铺而去。九玲旁边有一村落名叫“官路洋”。官路洋的村名,深深地烙着往昔岁月的印记与履痕。今天,九岭往日的辉煌已经不再,只有那古老的村名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依稀遥想明清时代这条“官路”人来轿往的喧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