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2年1月16日第九版(视点)
十年坚持:“简单助学”不简单
本报记者 林蔚/文 本报记者 林熙/图
图①:郑斌和受资助的儿童玩耍。
图②:受资助的儿童在认真上课,坚毅的眼神令人动容。
图③:拿到新书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图④:一名受助儿童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初见郑斌,一身蓝色工作服的他乍看起来与这座城市里任何一位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并无二致:拥有一份朝九晚五、薪水稳定的工作,每月向老婆上交工资养家糊口,上有高堂,下有爱女,一家人其乐融融、家长里短地过日子。
在普通人的生活之外,郑斌还拥有另外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恰好可以用他评价自己最爱的金庸武侠世界的八个字来形容:至情至性、真情真爱。
10年前一次偶然的山村助学经历,让郑斌一发不可收。如今,他已成为福州民间草根慈善团体“简单助学”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十年坚持,900多名受助者分布在全省不同县市的18个山区村。而这些在郑斌心中,“只是尽了一个公民应尽的本分”。
在寒意渐起的冬日,天有微雨,请假来做公益的郑斌笑容温暖、谈笑风生。我们对“简单助学”的采访,正是从走访闽侯县亭坪乡鸿尾村的助学活动开始。
从“简单生活”到“简单助学”
——“驴友”郑斌走上漫漫公益路
郑斌自己也记不清,从2002年开始到今天,用多少个节假日,走过多少公里的曲折山路,只为了到山区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十年前绝没有想到自己会开始做这件事情,而且做到现在这样的程度。”他说。
2002年,工作稳定的郑斌和许多城市年轻白领一样,喜欢在周末、节假日和一群“驴友”出游,并且组成了一个叫做“简单生活”的小团队,意在追求一种单纯快乐的生活方式。渐渐地,他们在旅游途中开始帮助遇到的困难农户子女,或者给一些钱,或者送上书本衣物。2005年8月23日,开学前一周的这天,由“简单生活”团队发起的“简单助学”正式成立了,并且确定以“福建省内山区农村困难家庭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
“你看见了那些山区孩子的贫困情况,就会不忍心走开。”站在鸿尾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木英家昏暗简陋的屋子里,郑斌很动情。张木英和聋哑的父亲生活在一起,自从奶奶去世后,抱养的木英就一直和爸爸相依为命,几亩地和父亲手工做蒸笼的售卖所得是家里仅有的经济来源。
就因为这份“不忍心”,十年间,郑斌从最初到晋安区搭乘运送猪仔的敞篷卡车下乡,再到乘大巴班车,一直到今天和其他义工一起开私家车下乡助学,“简单助学”一路走来的个中艰辛滋味,恐怕只有作为创始人的郑斌自己最清楚。
十年来,“简单助学”累计捐助学生900多人,为1100多名学生登记备案,成立至今受助学生数年均增长约80%,当前累计落实捐助额已过百万元。仅2010年9月到2011年7月,“简单助学”就累计提供义务服务3590小时。至于走访过多少个孩子的家庭,曾经在工作室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这同一共行驶过的山路一样,都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
“曾经在‘简单助学’工作过的义工数量也是无法统计的,我要借这个机会深深地感谢他们。”郑斌真诚说道。
“实现人文关怀”成为理念
——郑斌希望孩子们带着爱与对社会的感恩成长
大专毕业已经工作5年的詹新美最近在“简单助学”的工作室里参加了一场极为特别的全职社工招聘面试。
“是否读过《夏洛的网》这本书?”成为詹新美被问的第一个问题。在如实回答没有读过后,她被要求回去写一篇这本书的读后感作为笔试答卷。
《夏洛的网》,是一本名列“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讲述了一只蜘蛛与一只小猪之间单纯温暖的友谊。如此设计招聘题目,与“简单助学”的一项理念有关:对孩子实现人文关怀。
在“简单助学”的工作论坛上,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句诗被成员们反复提及:“孩子往前走遇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除了捐资助学之外,深入实地与孩子面对面交流,向孩子赠送书籍一起阅读,被视为“简单助学”工作的“灵魂”。
福州教育学院副教授、海峡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常务秘书长郭晓莹老师在加入“简单助学”队伍之后,一直都在关注着山区孩子的阅读。在代表“简单助学”向闽侯亭坪小学赠送书籍后,她声情并茂地对孩子们说:“通过阅读,我们拥有同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样会有爱、有善、有真、有美,有丰富的知识,有美好的明天。”
赠书活动结束,我们提出去受资助的雷玉琳和雷斌姐弟家里看看,两个孩子乖巧地点头答应了。汽车开到难以上坡的山脚处停下,郑斌下车后细心地从后备箱里为姐姐挑了一本童话书、为弟弟挑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送给他们。姐弟俩接过书,开心地走在熟悉的山间羊肠小道上为我们带路。不一会儿,弟弟雷斌就高兴地撒开脚丫子先跑回家去通知父亲。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一家三口借住在亲戚家的两间房里,用家徒四壁形容并不为过。“简单助学”送的书被姐弟俩整齐地放在了桌子上,成为整个房间里最鲜亮的一抹色彩。姐弟俩羞涩地看着我们,眸子里却有着掩不住的喜悦光彩,听着父亲的吩咐热情地请我们喝水。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尊重、被关怀。我们的关怀、与他们一起度过的时光,都会成为他们童年记忆里的幸福时光,人在长大后会不断地回顾这些人生中最初的幸福时光,这样他们将会带着爱与对社会的感恩成长,而不是带着因为贫穷落后而产生的对社会的仇视。”郑斌说,正是因为“简单助学”这样的助学理念,才会不断地有像郭晓莹、詹新美这样渴望关爱孩子的义工加入进来。“简单助学”平均每年都有20位以上义工在维持团队的运作,在这里,“义工”是指每个季度可以走访山区两次以上的人员,并不包括偶尔加入的志愿者和捐助者。
“给孩子机会,他们都应被宠爱”
——家庭困难是能否接受捐助的唯一认定条件
尽管“简单助学”提供的薪水微薄,但詹新美仍然渴望能够成为其中一员。
打动詹新美的,是保存在“简单助学”工作室柜子里1100多份码得整整齐齐的受助者档案袋,和电脑硬盘里保存完好的每个孩子的图像、文字资料。透过这些,成长于南平山区农村的詹新美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艰苦求学的岁月,她渴望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今时今日,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回忆起自己儿时在农村的伙伴,詹新美仍然倍感遗憾。
而“简单助学”的捐助对象正是像詹新美幼时玩伴一样的山区贫困儿童。作为“简单助学”主推项目的小额助学,是其成立以来一直持续的项目,该项目每学年向初中生发放800元,向小学生发放600元。这个金额是根据农村孩子年生活费的三分之一计算出来的。勿以善小而不为,重在持续和覆盖,是“简单助学”推进这项工作的宗旨。
以2010-2011学年“简单助学”小额捐助为例,共有330位城市公众响应捐助请求,帮助646个孩子,发放捐助款436900元,捐助范围覆盖省内18个山区村。家庭困难被视为认定是否可以接受捐助的唯一条件,至于孩子的相貌、成绩乃至大人口中评价的“品行”等其他因素皆不被“简单助学”列入考虑范围。“孩子还小,不能被贴上标签,再顽劣的孩子也会长大成人;让我们给孩子机会,也践行‘简单助学’人文关怀的承诺。”郑斌说。
十年的公益助学经历,促使郑斌自学了大量社会工作、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是,他发现,现实往往比书本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书本上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心理辅导一般都是建立在孩子拥有母爱的前提下,而且提供的案例分析也多是基于城市家庭。这与“简单助学”的服务对象完全是山区农村贫困孩子的实际太不一致了。
“简单助学”的2011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前捐助生中约有30%的女孩属于抱养,20%以上的捐助生暂未取得户口,学生家庭结构不完整的至少占到60%,因家庭残疾或重病致贫的比重约占25%。在上个学年中有11个曾经受助的孩子因为家境过度贫困、失去家庭照顾或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等原因失学或是失去联系。
这是一份沉重的数据统计,也是鼓励“简单助学”所有成员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这是最好的未来。”当深夜10点,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简单助学”的工作室时,郑斌的电脑里正播放刘若英的《最好的未来》,他说工作累了,听听这首歌,就有了继续坚持的动力。
记者手记
那份“弦歌不绝”的坚守
本报记者 林蔚
参加完“简单助学”走访活动,从闽侯亭坪山区驱车返回福州之时,已是星光满天的夜晚。或许是因为山区的空气特别纯净,而且没有城市里五光十色霓虹灯的闪耀,这里的星空显得分外明净璀璨。山路、星光、孩子的笑脸,一幕幕画面在我心中叠加,一份温暖的感觉也在寒冷的冬夜渐渐浸润心间。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照亮人们的内心,那就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和内心深处的道德。”这是西方先哲康德的一句名言。我不禁想,在这10年公益助学的路上,披星戴月为山区孩子们送爱心的“简单助学”成员们曾经拥有过多少个这样星光璀璨的夜晚?这样内心深处的道德与山区的满天繁星交相辉映的美好夜晚!
10年“简单助学”路,个中得失寸心知。曾有人问过郑斌,你这么做是不是沽名钓誉?也有人怀疑,不会是借公益之名行敛财之实吧?路人的质疑,亲人的劝阻,郑斌都一一微笑收下。这个意志坚定的男子在“简单助学”工作论坛上为自己取了一个别有深意的网名“弦歌不绝”,语出《论语》中孔子遭困厄于陈国仍旧每日弦歌不绝的典故。“坚持去做,一路上都有非议 ,只不过讪笑越来越少,这就是幸福和拥有。”郑斌说。
助学过程中所收获的无数个孩子幸福的瞬间,是“简单助学”全体成员10年坚守唯一且最真实的理由。“我们做的都是善事,也一直从中收获正面能量,只有不断往前走。”回望来时路,郑斌胸怀坦荡,心怀感恩。
对于“简单助学”的未来,郑斌也持乐观态度。现在的“简单助学”,还仅是一项福州民间非营利性公益行动,处在一个渴望被承认为合法慈善团体地位的阶段。“我们会继续把事情做好、做下去。既然是民间自发组成的‘草根’慈善,我们当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郑斌开朗笑道,“‘草根’是不会‘死’的,不是吗?”(本报记者 林蔚)
中国新闻名专栏·西岸观察特别策划
向善的力量——聚焦福建草根慈善①
编者的话:
“福建不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但却是中国最慷慨的省份。”这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何志毅率领课题组通过7年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十六字福建精神,“爱国爱乡”、“乐善好施”成为其重要内涵。其实在福建,从政府到企业,从高收入群体到一般工薪阶层,乐善好施已悄然成风,慈善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西岸观察从本期开始推出特别策划“向善的力量——聚焦福建草根慈善”。通过那些坚持做慈善的普通人的故事,关注一些分布在民间的草根慈善组织的生存状态、发展现状,以期传递出一种价值观:慈善可以很简单;慈善可以很低调;慈善可以很普通。
只要你有一颗向善的心,并身体力行,都可以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相信,参与慈善的人越多,这个社会就会越温暖、越和谐。而无论是被帮助的人还是帮助别人的人,都会从中汲取正面能量,乐观前行。
简单助学于2010年4月走进寿宁,开展助学活动,截至2011年底,寿宁县内受助学生已达144人,助学金额累计近18万元,成为目前简单助学捐助生最大的一个区域。2011年3月,简单助学依托寿宁在线慈善会成立了简单助学寿宁工作站,主要由寿宁在线慈善会的义工承担入户查访和助学款发放以及回访工作,本工作站继续招募爱心义工,也欢迎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联系电话:1895935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