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5|回复: 1

[其他] 巴金是我文学路上的引航人

[复制链接]

SNLIFE贵宾

团长

发表于 2005-10-20 19: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P>
<TABLE width=65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lass=N_biaoti width="100%">
<P>著名散文家单复昨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NE--> </P>
<P>巴金是我文学路上的引航人</P>
<P>
<HR SIZE=1>
</P></TD></TR>
<TR>
<TD align=middle><FONT font-size="9pt">海峡都市报  2005-10-19 15:06</FONT><BR><BR></TD></TR>
<TR>
<TD class=N_neirong width="100%"><!--CB-->
<P>    </P></TD></TR></TABLE>N本报讯 李贤斌<BR> <BR> 文坛巨星巴金逝世的消息传出后,震惊国人,更震惊一个定居沈阳的泉州人---88岁高龄的著名散文作家单复。昨晚,记者连夜通话电话采访了正在沈阳家中的单复,听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与巴金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BR>  <BR>文学路上的引航人</P>
<P> 电话那头,一听说是泉州的记者,单复老先生非常爽快地接受了记者采访。在单复的心灵深处,巴金占有偶象般的位置。因为,巴金是引导他走上文坛的引航人。<BR> “认识巴金?应该在上世纪30年代吧。”电话那头,单复深情地向记者介绍起发生在70多年前的那段久远的往事,依然清晰,仿佛如昨。<BR>  那时,单复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在泉州平民中学读书。因为学校的许多老师,丽尼、陈范余、叶非英等,都是巴金的好朋友,巴金经常来学校和他们相聚,他有幸见到了巴金。在平民中学的那棵古榕树下,单复有幸与巴金结识。    “巴金那时已是很出名的大作家了,我没见到他之前,都觉得大作家一定离我们很远,不好接触,不敢靠近。见到巴金后,丝毫没有这种感觉,他很亲切,随和,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巴金,兴奋地几天都睡不好觉。”单复老人向记者描绘起初次见面的情景。<BR>  “接触久了后,才发现,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谈笑风生的作家,而是有点儿腼腆和拘谨,这与他的诚挚质朴正好是一致的。”<BR>  受巴金潜移默化的影响,单复自此对文学着迷上了。他不知哪里来的冲劲,一天可以写好几篇文章。有一篇题为《替》的散文,他写好后拿给老师看,老师看了觉得不错,他就不知天高地厚地寄给上海大名鼎鼎的《大公报》,居然被发表了。这让小小年纪的单复充满了文学创作的自信。自此,文学创作像一根魔棒一样,牢牢地嵌在他的心灵深处。</P>
<P>“巴金给我起书名”</P>
<P>  1946年,单复来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担任一名普通的编辑,而当时,巴金是这家出版社的总编辑。在上海期间,单复当面聆听巴金教诲的机会也就更多了。他不断地写作,时常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BR>  “巴金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他是出版社领导,却从来准时上班,从未见他迟到早退过。”单复老先生回忆,当时,出版社人手少,只有六七个人,可大家出的书特别多,就是受巴金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影响。<BR>  出版社经常要出版外国书籍,巴金对此特别认真负责,他精通英语、法语等五六种语言,对每一种翻译的著作,他都要找到原著进行阅读对照,一一校对。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单复,对他后来的写作、工作都产生深刻的影响。<BR>  有一次,巴金见单复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就叫他把发表的文章拿去给巴金看看,单复就拿出了厚厚的一本剪报本送到巴金面前。这一瞧可不要紧,巴金大加赞赏:“我看还不错,我给你出本书吧。”<BR>  当时出版社有个《文学丛刊》,每集除了刊登名家作品外,还要出几个新人作品,以扶持新人。单复的第一本散文集《金色的翅膀》就刊登在《文学丛刊》第十七集。这本集子,不仅书稿是巴金给编的,巴金还动手改了一些地方,连书名也是巴金给起的。</P>
<P>“巴金送我十余册书”</P>
<P> 自从单复于1950年落户沈阳之后,大约每隔两年就要去上海探望巴金。有时,巴金在杭州休养,他就赶到杭州。<BR> 令单复记忆犹新的是,1983年10月的那次探望,他和黎明大学的蒋刚一起到上海华东医院探望巴金。<BR> 当时,单复和蒋刚及上海作协的朋友一起给巴老打了电话,接电话的可能是他的妹妹,说希望不要来,有什么事她给传达就是了。单复犹豫了一下,心想远道来一趟也不容易,不看看心里不安,就在电话里说:“请您告诉巴老,我是泉州来的那个林景煌,老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专程由东北来看望他……”不一会,电话那头传来巴老熟悉的声音:“你是景煌吗?什么时候来的,你来吧,我等着你……”这和蔼亲切的声音,使单复一下子感到了温暖,回想起了半个世纪前,在泉州文庙平民中学古榕树下,他和巴老初次相识的情景。<BR>   那次,他们谈得很投机。蒋刚附在巴老耳朵说:“您最近脸色不错,有精神。”巴老呵呵地笑了起来:“虚火。”<BR>   谈了好一会儿,单复看到巴金坐久了显得有些疲乏,就对他说:“你累了,好好休息,多加保重,我回去了。”巴金见说:“你等一等,我送几本书给你。”那次,他送了《家》、《春》、《秋》、《寒夜》、《随想录》、《嚼火集》、《巴金散文选》、《序跋集》等十余册。慢慢地,在每一本扉页上写着:“送景煌、巴金、八三年十月”。还用牛皮纸包好,用塑料绳捆上。<BR>  “我心里涌上一泓暖流,眼窝里也润湿了。”事隔至今,单复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P>
<P>这几天要写文悼念</P>
<P>  昨晚,记者在电话里请单复对巴金进行评价时,他说:“巴金不但是有崇高信仰的人,是对光明执着追求的人,是充满献身精神的人,是理想之光不会泯灭的人,更是民族良知的代表。”<BR>  顿了顿,单复又说:“对朋友和别人,巴金非常诚恳,非常忠厚,非常关心每一个人。”一连用了三个“非常”。<BR>  当记者问单复是否有打算写篇文章纪念巴金时,单复向记者透露:“要写,打算写一篇纪念巴金的文章,这几天就写。”记者问想好文章叫什么标题吗,单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都88岁了,反应都迟钝了,还没有想好,但这几天得抓紧写完,否则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好写了。”   <BR> 当记者问单复是否想过在晚年回泉州看一看,单复老先生停顿了一下后,告诉记者:“到时看看吧。我家就在距离涂门街大概十里的地方,叫花石街,也叫石头街。唉,几十年没回泉州了。如果身体允许,真想回泉州看一看。”<BR> <!--NE--></P>

离休版主

发表于 2005-11-26 05: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沙子把最近的好作品多发些上来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址:寿宁县鳌阳镇蟾溪巷71-1号四楼(中医院河对面),唯一客服热线:0593-5523999(谨防诈骗)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5-1-15 23: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