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31 08: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去下党乡时,一路是靠该乡党委书记杨奕周边劈茅草边开路才走到乡里。乡下干部给各位领导准备了一顶草帽、一根木杖、一条毛巾,大家头顶炎炎烈日、脚踩崎岖山间古道,跋涉15华里才到达下党乡下党村。习近平一路感慨万千。其实贫困有时就像它天生的恶劣环境一样,让一个负责任的领导干部揪心。当年习近平来到下党乡时,这个乡才真正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当时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当地乡政府没有开会的会场,干部们只好在“风雨桥”上开会、吃饭、休息。那情那景强烈地冲击了想带领人民群众奔小康的习近平。他马上和地区领导商定扶贫方案,计划支持下党乡建一座政府楼、一所学校、一个水电站。习近平从来是一个雷厉风行、为民办实事的人。那次去下党乡,习近平敲开了人民群众渴望政府关爱的心扉。
“受命于危难之秋”,习近平来闽东工作时闽东一穷二白,而下党乡则是穷上加穷的特困乡,谁又能预料正当下党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下党乡,仅下屏峰村就有11人伤亡,受灾62户332人。正当受灾的困难户泪流满面,为失去家园和亲人而恸哭时,仅仅几天后(26日),习近平冒雨步行3公里,第二次来到下党乡下屏峰村。当时通往下屏峰的路基全部被洪水冲毁,基本看不到路胚,大家只能沿着河道岸边向前跋涉。对重点受灾的32户重建户每户给予1500元补助,且协调15万元帮助解决公路、防洪堤坝、学校修建问题。习近平第二次叩响下党乡人民群众的心门时,他们处在悲伤之中,而他与民同患难的领导者情谊早就在下党乡人民群众心里生根发芽。
“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习近平与人民同吃苦,为的是让群众早日品尝到生活的甘甜,终于这个机会在若干年后到来了。1996年8月7日,习近平第三次来到下党乡,那时他的身份已是福建省委副书记,他的使命不是救灾,也不是单纯的济困,而是来检查和调研奔小康,这次他和这里的人民群众都乐了。下党乡办起了一座水电站,建起四所学校,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一个行政村实现小康,6个行政村已经脱贫。同时,他拍板给予100多万元的经济社会发展资金,协调下党乡经杨洗头村与浙江庆元县对接公路立项建设,为下党乡打通出省公路。第三次叩响下党乡群众的心门时,习近平看到的是人民群众新颜换旧颜的喜乐,他坚持扶贫下党乡的历程终于有所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