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红土地文苑) 南山景区 诗韵悠香 寿宁南山,海拔1254米,位于闽东北与浙南泰顺、景宁三县交界,古有文载:“名溯景泰六百年,地界闽浙第一山。”的史称。1933年以来,方圆六百公里的南山周围36个自然村是当年地下革命活动的据点。南山顶上可瞭望36村,古刹龙岩寺留下革命人足迹,曾志、茅玲和黄秀娇(原寿宁县妇联主任)早年在此革命活动,多次住落在这里,龙岩寺僧姑们为她们提供生活用品和信息,寿宁革命史中印记其光辉的足迹,龙岩寺也成了革命联络站。为了方便游人观光革命圣地,1989年县人民政府在省老区办的支持下,从大门村通达南山龙岩寺,开通十五公里的四级公路,近年公路水泥硬化,从二级路口的大门村直上南山寺,一路畅通。 南山是寿宁古老寺院风光胜地,可见赏历史人文史迹,摩崖石刻,勒碑诗韵,比比皆是。从鳌城驱车出发不需半个小时,沿着当年古道展转迂回,到达南山麓,举目可见石门上署刻:“日出朝未启,月明夜不关。”进了石门沿山峦徒步盘旋而上,驻足瞭望方圆十里,群山如浪,飞云腾雾,山泉落夼,鸟语悠扬。近处怪石嶙峋,拔地而起,远处山尖云雾,天地相连。当你步入云封深处便能看到“黄龙洞”,这黄龙洞巨石磊叠,盘层直上,好比卧龙架势。传说是一条作恶多端的蛟龙被玉帝镇伏在南山巨石下遏水殒命,空腔百孔,后来化成一道首尾狭窄、洞堂宽平,曲径空腔的百米岩洞,洞内有石凳、石桌,还有透亮光孔,好供行人歇脚。走出黄龙洞口,古藤如须,可垂手攀藤荡出,有路直登山顶。 山顶古树参天,路旁百花点头,夹道迎宾。这里有明代泓治年(公元1488年)兴建的堂皇古刹——龙岩寺院,曾经是革命者的集散地,寺院东侧有“鲤鱼朝天”的巨岩石像;西侧屹立着明崇祯七年(1632年)寿宁知县冯梦龙的巨高塑像;寺院前有一口方圆的“天池”,池中荷花盛开,游鲤成群,池水从龙口喷出,旱亦不涸,所以有:“三年不雨鱼虾乐,炙不干涸必有仙。”传说:明月当空夜静时,仙女飘降落池中.仙女沐浴泄在水中的月红变成长生不死的鲤鱼,能乘云腾雾。每当仙女沐浴时有条公鲤鱼在池中逗滑仙女的玉体戏水喧哗,仙姑生怕惊动天庭,吓得她们惶恐不安。真可谓:“莫恋下方珠玉贵,几人咳唾九天闻。”仙女们羞与鱼为乐,离池返宫,这条半成仙的雄鲤幻想上天,噙住一位仙姑的裙带飘上半空中被她发现,甩袖坠落在悬崖上即被点化成石鲤,鲤慕上天,故称“鲤鱼朝天”(如图)。光绪十五年(1889年)有两位雅士前来龙岩寺观览了“天池”和“鲤鱼朝天”之后写下一首诗: 同来胜地浣尘氛,拔俗千寻自不群。 石鲤朝天依日月,池鱼出水际风云。寿宁知县孙大煜观赏南山风光后把“天池”的传说留墨在“凤冠岩”上。 寺院旁秀丽的“迎凤楼”格外引人注目,咸丰六年(1857年)重修龙岩寺扩建楼宇,有个姓吴的举子宿落寺院里梦见一对凤凰变作村姑与他吟诗作赋,次日他兴冲冲地把昨夜的忆念题书在石壁上:“云结彩楼双凤阁,梦成缘字十联诗。”后人才把此楼取名叫“迎凤楼”。 清光绪九年(1833年)寿宁知县何如谨首次登南山观光,这天正是九九重阳日,他站在山嵿上,远眺故乡,触景感事,吟诗一首: 凉风习习雨丝丝,正是茱萸插帽时。 鸟道有缘劳跋涉,鸿沟无界限华夷。 钟声唤醒游仙梦,蛩语催成感事诗。 独倚危峰数星斗,苍茫天意究谁知。 何如谨当官为民勤政,平易近人。次年斜滩商士卢大钧将此诗勒碑留念,至今仍然存在。 光绪十一年(1885年)这位广西桂林籍举人调任台湾供职,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又从台湾返回寿宁就任知县,并带回台湾的优良稻种在寿宁推广,促进当时农业生产丰收。同僚林栋为他写下一首赞诗:“不见邑南乡,瑞禾百穗长。与汝赐稻种,岁岁喜丰觞。” 上南山要路过金鸡山,可观赏神龟驮磨、八仙过海、麒麟坐阵、金鸡啼鸣,诸多的鬼斧神雕怪石,千奇百态,有石象、石牛、石兔、石蛤蟆,还有金鸡山上的“夫妻拥抱”,真可谓另一个天地景观,我心潮澎湃吟道:“登上南山看远边,川山景雾地天连。轻纱隐处景台现,犹见天堂近眼前。”这种自然神工的山川特色,有待靓妆,更加独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大屿山大觉寺和马来西亚槟城升旗山歪叻律寺的僧侣们数次汇款资助南山园林修缮扩建,使南山龙岩寺自1984年以来连续三次被福建省佛教协会评为先进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1990年寿宁县人民政府出资在南山顶上塑造明代勤政知县冯梦龙巨像,配建楼台亭宇,错落有方,游人在桥亭上观賞亭联: “奇山异水天下有,飞谷亭台世间无。” 近二十年来,寿宁人民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渴望有个避暑、疗养、度假的休闲胜地,故人王仁超在南山的金鸡山上开发风光亮点,建起亭台楼宇数座。九十年代至今,原寿宁县人大副主任兼政协委员的王邦兴继其父业,首事投资在金鸡山上建起宾馆舞厅供来宾休闲、度假、餐宿,将把南山和金鸡连成一片,似如布达拉宫式的景区。 南山园林,红旗杆下这片红土地,名人诗韵悠香,而今列入老区自然生态休闲旅游,春天观赏百花争艳的古林风光,夏天避暑承凉,秋天眺望三十六村的丰收景象,冬天可在这里畅敍当年红军革命的故事。
(本文2013年刊在元月号福建《红土地》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