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三十八章 刹那芳华
雷云凌
引言: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即人们的生活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寿宁学宫自明景泰六年(1455)创办开始,到明崇祯七年(1634),将近180年时间里,虽经历任知县倾注许多心血,然而筚路蓝缕,几经兴衰,终因寿宁“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的艰难的立地条件,交通不便,距离京城很远,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以及人们小农意识的困蹇等原因,多数人家进取不足、小成即安,有个什么秀才、贡生之类的身份,然后谋个小小职位,已是非常满足,导致寿宁整体文化落后,教育低迷,办学成就十分不理想。至明末,幸有冯梦龙崇文重教,学宫读书氛围向“士欣欣渐有进取之志,将来或未量也”方向转变,在清康熙年间培养出叶有挺、叶自松等进士、举人之后,于清雍正年间再次培养出了一位奇才韦基烈。
相传在天之涯海之角,有一株异葩叫昙花,弹指间破土、萌芽、茂盛、开花、结实,最后凋零。昙花,生的艳丽,落的寂寞。刹那芳华,却如烟花一般绚烂而永恒。 人生如花,短短几十年,似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茫茫人海,大多庸碌无为,生而默默,死如空气。也有极少数人的人生极为短暂,如王勃、李贺、韦基烈等骄骄者,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却是艳如昙花,刹那芳华,留给世人无限地缅想、崇敬和惋惜。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九岁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就已饱览六经,被赞为神童。十六岁时,“幽素”科试及第,未冠而仕。王勃二十八岁的人生,远远胜过空活百岁的庸人,他的烟花在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于《滕王阁》中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李贺,字长吉,号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才思聪颖,七岁能诗,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名扬京洛。只有二十七岁的李贺,他的烟花在于“诗囊”典故;在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在于“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在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韦基烈是本文的主人公,如同王勃、李贺一样,在他三十三年的生命里,宛若昙花盛放般绚烂,虽然短暂,刹那的芳华,却点染了洞宫山上的天空。
一、山林之秀 韦基烈,寿宁县清源外韦村人,约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寿宁犀溪外公家出生。韦基烈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出口成诗,六岁能作诗,九岁可对联。六岁那年的一天清晨,祖父对他说:“你不要整天就知道作诗,去把门前路扫干净,把笼中的鸡放出来。”韦基烈随口答道:“扫净门前路,放出笼里鸡。”祖父听了佯装生气:“叫你不要作诗了,你偏不听。”韦基烈嘻嘻一笑:“分明是说话,不道又成诗。” 也是这一年,韦基烈外公办六十寿宴,因为年龄小,帮忙的伙计把他疏忽了,没叫他入席。他用木炭在楼梯上写了一句“桌中酒菜没我位,脚踏楼梯步步高”,坐在楼梯观望。他舅舅看到了,细细玩味韦基烈这两句诗,通俗中颇含哲理,不禁又是欢喜又是急,连忙上楼去好说歹说,把抱负不小的小外甥抱上席,像待宾客一样正儿八经为他上菜敬酒。 自古以来,犀溪是个文风强劲的地方,韦基烈外公是个老儒生,看到六岁的外孙有如此才情,对他很是赏识,就把他送到书馆上学。 在书馆里,韦基烈展现非凡的才情。有一次,塾师想考考他,就出了副上联:“八刀分米粉”,韦基烈不慌不忙脱口而出:“千里重金锺。” 非凡之人自有非凡之言行,韦基烈自小调皮,稚童不知事,有时惹塾师生气。过了两年,新来了一位塾师,有些嫌贫爱富,出一上联笑他:“白水际头白户白鸡啼白昼。”联中的“际头”指的是韦基烈的老屋所在。韦基烈一听就明白先生讥他家贫、耍聪明,就回敬道:“黄泥垅里黄家黄犬吠黄昏。”先生姓黄,家住黄泥垅,联中把他比喻成老犬,气得先生卷铺盖就走。 韦基烈记忆力惊人,有着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天赋。一天,他到染布坊去玩耍,见染缸边桌上放着一大本流水账薄,他一页一页看下去,竟看得津津有味。染坊老板一进门,见一个小孩乱翻账薄,破口大骂。韦基烈大吃一惊,失手把账簿掉进大染缸,急忙捞起,一本账簿已染成墨一样黑。老板气得七窍喷烟,操起门闩就打。韦基烈躲过,哀求道:“老板息怒,我赔你、我赔你。”说着就脱下身上的兰衫。老板环眼骂道:“你这身破烂,纳鞋底我还嫌臭汗气!赔得起簿子,可怎么赔流水账?”一语点醒了韦基烈:“老板,请让我试试,或许我能默写得出呢?”老板苦笑道:“你默写得了流水账?我倒贴你一本簿。”对着崭新的账簿,韦基烈聚精会神,竟然一页又一页默写下一本流水账目,分毫不差。
外韦村古名青竹岭,距离寿宁县城不过十里路,给韦基烈就近入学宫就学提供很大方便。韦基烈在学宫接受严格而正规的科举教育,并四出游泮,增进阅历,成长很快,一路秀才、举人,都能轻松拿下。到了清雍正七年(1729),是他学业质的飞跃的转折点,这一年,寿宁来了位叫方伯的知县。方伯字英南,安徽颍州(今阜阳)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三甲第九名进士,该科的主考官是阁臣李光地、尚书张廷枢,被这二人看上的人必定有着非同小可的才学。方伯自是学富五车,初任湘潭知县就干净利落革除邑中宿弊,民商称便,任寿宁知县后,十分欣赏韦基烈才学,在亲临学宫讲学的同时,还邀请韦基烈同讲,二人时常聚会,吟诗作赋,这对韦基烈的帮助很大,更加坚定了韦基烈进一步奋发向上,考取更高功名的决心。 清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会试,韦基烈一发中的,高中三甲第153名进士,与清代名臣张廷玉之子传胪张若霭同科。主考在韦基烈秋闱试卷上批注:“山林之秀,胜过廊庙(朝廷)之才,通建郡(福建)所未有,何出于寿邑乎!”从中可见韦基烈之才。该科主考户部尚书鄂尔奇,副主考是礼部侍郎任兰枝、吏部侍郎杨汝谷,至于三人中谁批的注?就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了。 中进士后,韦基烈当即被朝廷临时派往山东任副主考,旋任广东同考,随后授浙江兰溪知县。 民间传闻韦基烈授浙江灵溪知县,但浙江省并无灵溪县,只有苍南县有个灵溪镇,并没有建县的历史。倒是广东省在南齐建元元年(479),析曲江县地置灵溪县,但已在南梁天监七年(508),分曲江县西北境(含灵溪县)置梁化县,灵溪县从历史上消失。寿宁方言“兰”与“灵”谐音,有可能是世代相传中口误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