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民政 于 2009-8-14 23:26 编辑
第一章 近代寿宁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与国民革命运动
第一节 近代寿宁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寿宁县地处福建东北部鹫峰山系洞宫山脉东麓,赛江上游。东靠浙江泰顺、北邻浙江景宁、西连政和、西北界浙江庆元、南毗福安、西南与周宁接壤。东西宽46公里,南北长57公里,总面积1424.4平方公里。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重叠,奇峰突兀,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蟾溪、长溪、犀溪、平溪等溪流由西向东贯穿全境。斜滩、武曲、平溪、犀溪等人口较为稠密的集镇散布溪流两岸,长溪斜滩至武曲段,河阔水深,可通舟楫。20世纪30年代,全县共设鳌阳、斜滩、平溪、纯池(今属周宁县)、南阳5个行政区,88个行政乡,1039个自然村,人口10万,其中畲族约2000人。乡村多数散处深山,“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挑,半世光阴在路忙”,形象地刻划了寿宁山区的特点。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两省五县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当时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鸦片战争后寿宁的农村经济
寿宁的农村经济向来以农业经济为主,家庭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为辅,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少数土纸、笋早、木材、茶叶、桐油、榛油、土麻布等手工作坊,且产量少,利润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列强的商品潮水般地涌入八闽大地,俗称洋货的洋油”、“洋纸”、“洋烟”、“洋火”、“洋布”等工业品也大量输入寿宁,迅速占领县内主要市场,洋货打倒了土货,一大批手工业、副业濒于破产,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与此同时,土地却更加集中,当时全县约五分之三的土地被地主豪绅所占,而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只拥有五分之一的贫瘠土地,随着土地日益集中于地主手中,以出租土地榨取封建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也愈加残酷,农民不得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痛苦生活。
三、本世纪20年代寿宁的社会状况
20世纪初,旧中国进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寿宁的乡、村政权基本把握在土豪劣绅手中。乡绅恶霸、地痞流氓、官府恶吏、地段警察等相互勾结,为所欲为。仅税费盘剥农民一项,据载,自1922年海军陆战队和省警察第二大队进驻闽东后,常见的就有:壮丁费、民团费、人头税、草鞋费、婚丧捐、鸦片捐等10多种,其中鸦片捐每亩高达12元,鸦片收成扣去成本与支付捐款,每亩得倒贴lO余元。而且,地主阶级在加紧掠夺和兼并农民土地的同时,地租率也不断升高,当时田租有“三七”、“四六”分成(租者得三或四),无论天灾人祸、收成好坏,农民都得按量缴纳。多数农民辛苦一年,难得颗粒归仓,反而得靠借高利贷过日,高利贷粮息是借1担谷子,息低者年还1.5~2担,高者3担,甚至还有一月为期的“月月转”。高利贷钱息一般为4~5分。若未按时归还,还得利滚利。当时流传的“镰刀挂上壁,腹肚贴背脊”、“底坑祠堂前,村大树参天,四周一圈萝卜叶,中间一碗萝卜咸,长工伸手夹一块,东家哼声如雷吼”就是当时农民在地主压榨下所过的痛苦生活的写照。 由于寿宁地处山区,山高林密,加上反动统治阶级的腐朽,一时间,匪群蜂起,盗寇丛生,祸及各地。当土匪的有流氓地痞,也有破产农民,他们打家劫舍,成为一大祸害。时,寿宁主要股匪有何金标、周玉光(又名许美会)等,其势力达2000~3000人枪。匪兵勾结,狼狈为奸,为非作歹,鱼肉人民。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百姓造成无穷的灾难。20年代后期,武曲乡甲峰村民因抗拒土匪派捐而遭洗劫,全村房屋尽焚,当场被打死几十人。在这种极为混乱的社会里,为求自保,不少地方或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民团刀会,构筑碉堡,添置武器;或联合几个村庄;组成连环堡,相互支援,遥相呼应。当时寿宁就盛行白鹤会、黄祖会、一心会(统称大刀会)等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