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32|回复: 1

上海市福建商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复制链接]

SNLIFE贵宾

活动领队

发表于 2012-3-30 08: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新闽商的崛起
  福建商帮,曾经是近代环中国海华商跨国网络中的主力军,也是中国近代沿海埠际贸易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上海开埠前后,闽商与粤商一度双峰并峙,成为上海商业化的先驱。在上海160余年城市化、商业化的进程中,上海闽商的影响深远而深刻。如今,明清民国福建商帮的那段辉煌已定格在历史画卷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闽籍商人群体又呈崛起状态,在上海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海新闽商特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进入上海投资兴业、谋求发展的闽籍商人群体,与1953年以前的上海闽商并无群体或行业的传承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海经济的再度繁荣,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和邓小平南巡之后,遍布海内外的一批又一批福建人,看好上海区位优势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前景,抢抓机遇,凭藉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闯进上海,投资兴业,形成了一支敢拼会赢的商业劲旅,闯出了上海新闽商发展的新天地。福建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上海市福建商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合作,对近代以来上海福建人的活动进行了社会调查和资料整理,也对上海新闽商群体的源流和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其成果《上海福建人(1843-2008年)》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闽商的发展路径
  上海新闽商崛起路径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经济基础有极大关联,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福建山区的农家子弟,他们一穷二白,但极具吃苦耐劳精神,也颇有经商潜质。他们较早来到上海,往往选择低成本低风险的行当起家,经过数年努力,完成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如永泰人。也有相互提携蚂蚁搬家式地开辟钢材市场,如周宁人。二是福建沿海闽南、福州、莆田等地的民营商人,他们在福建沿海中国先期改革中已积累一些资金和经验,但不满足现状,试图寻求更大发展,于是选择上海第二次创业。三是侨居东南亚和其他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已有相当实力的闽籍侨商,大多在2000年前后来到上海。他们中有些是闽籍华侨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也有建国后去异国他乡得到发展,改革开放后回国投资,并且将上海作为投资主要地域。
  确定新闽商群体来沪前的身份颇费周折,主要因为,档案资料缺乏,问卷调查涉及学历、资产和简历敏感问题又往往语焉不详。现有的研究主要依据上海市福建商会和福建各市县工商联在沪分支机构会员登记表、部分闽籍商人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做出判断。上海新闽商多为1960年代出生,其次为50年代和70年代。调查数据显示,95%以上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并且是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受惠者(部分闽籍侨商除外),即便经商前是农民,至少都接受过初中或高中程度的教育。除20世纪80年代出生者外,其他年龄段的商人大都在经商前有过职业经历。其身份几乎囊括农民、工人、企业管理人员、干部、教师、退役军人、个体经营者等职业类型。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者中,有一部分具有经济、法律、医学等专业高等学历,从事一些与贸易、高科技相关的行业经营,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
  新闽商在上海的发展主要以乡情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并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其崛起过程与上海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尽管来自境内外的闽籍经商者在抵沪时间、发展进程和奋斗特征上存在差异,但群体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至1991年起步阶段。当时上海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福建一些山村,地少人多,劳动力过剩。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对闽粤改革开放有所见识的福建人,怀揣对大都市的向往,尝试到上海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永泰人在上海创业的道路,起点较低,但时间较早,在早期来沪创业的福建人中具有代表性。初期来的大多为农民,后来企业职工、学校教师、政府干部和退伍军人等,也纷纷放弃原有职业加入这一阵营。与此同时,少数在闽粤沿海改革开放中取得了经验和资本,也到上海尝试进一步发展,如逸仙钢材市场创始人周华瑞,1985年就携带做小生意赚得的一些资金,闯荡上海。整体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新闽商尚处于单打独斗阶段,大多生意投资都不大。
       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9年快速发展阶段。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福建经济快速增长为重要背景。整个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保持了高速稳健的发展势头,迅速从全国经济改革的“后卫”一跃成为“先锋”,金融、房地产和生产资料等市场蓬勃兴起,上海民营经济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好时光。同时期,福建国民经济每年也以两位数迅速增长,这一时期也是福建人进入上海的高峰期。上海福建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进入上海的数量仅次于2000年代,占第二位。而对福建各级工商联在沪商会理事进行考察,90年代进入上海则占据第一位。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先期进入上海部分闽籍商人也有遭受重大挫折而打道回府的,但部分闽商的受挫折并未影响福建人源源不断地来到上海。由于闽粤的改革开放走在上海之前,因此90年代来沪的福建人,不少已有经商的经历、经验和资金,在上海多为第二次创业。如“建配龙”创建者郑良贤,上海西本钢铁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肖家守,上海辉茸工贸有限公司陈辉等。也有通过借贷、向亲属与乡人集资等方式,筹集到小本资金,在上海租铺开店,或开设小公司,如陈翔闭、陈翔其兄弟。1991年,陈翔闭在上海建国西路开店做胶合板生意。1993年,陈翔其怀揣7000元在虹桥路租了一个22平米的店铺,从做胶合板的门店销售开始,逐步发展和带动了政和人在上海建立起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
  与上海城市基础建设大规模展开相适应,这一时期新闽商在钢材、木材、石材等行业的批发、销售领域最具活力,且销售方式不断创新,经营规模迅速扩大,行业的同籍聚集也最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以永泰工商局开辟上海虹梅路综合交易市场为先导,福建周宁人、政和人、莆田人等也纷纷进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期。以周宁钢材贸易商周华瑞创设的上海第一家前店后库式的钢材“超市”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为起点,钢铁交易和建筑材料营销进入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时期。另有一些在中国早期改革中取得一定经验的新闽商和境外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闽籍侨商开始涉足上海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高风险行业。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在香港的旗舰企业——嘉里集团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悄然进入上海。1998年,拓荣人吴国海创立的新海投资集团进入上海开发房地产项目,较早参与了上海旧区改造。1999年世茂集团移师上海,开始开发世茂滨江花园,进入上海高端房地产发展领域。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以企业成规模有序发展,境外闽商大资本进入上海为主要特征。2000年以来,上海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景象,无论综合经济实力,还是经济发展的质量,都走上了新的台阶。发展速度快速稳健,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商贸、房地产等已成为上海新支柱产业,会展、旅游、信息服务等产业也迅速扩大,跨国公司落户上海的速度骤然加快。据有关方面统计,1999年开始,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上海投资、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机构的就有70多家。2001年APEC会议之后,跨国巨头们已是争先恐后,唯恐出局,上海仿佛一夜间成了新移民的目标,地产热也应运而生,一些国内知名的闽籍商人企业和国外侨商企业也陆续进军上海。2000年8月,世茂集团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收购上海万象集团26.43%的国家股,成为第一大股东介入国际广场地产项目。
  2002年9月,印尼三林集团通过三林万业(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向中远集团受让中远置业集团45%股权,并将其改组成为中外合资上海中远三林置业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9月三林集团进一步收购了上海中远三林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其余55%的股权,完成对三林置业集团的全面收购,并将其更名为三林万业(上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除此之外,进入上海的还有闽籍侨资企业集团如金光、金鹰、佳通、上好佳、力宝等。
  这一时期,具有一定实力的新闽商为适应集团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开始合纵连横,优势互补,向产业链上下延伸,并掀起“回归家乡”和向国内外扩张投资的创业热潮。另一方面,与上海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营医疗机构、闽东连江人的网吧和游戏房、闽西的沙县小吃店、闽北人经营的各类便利店等也迅速扩张到上海城乡。
  新闽商所从事的行业固然各不相同,但最初的崛起模式却惊人相似,往往以夫妻、兄弟为核心,亲属、乡邻为纽带,滚雪球般发展到整个家族乃至整村、整乡镇、整县市。因此新闽商的行业往往与地域相关联,整乡整县市从事同一行业的不胜枚举。新闽商利用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以血缘乡缘为纽带,合群团结,守望相助,经营态势从弱到强,从分散经营到集聚集约,从单打独斗到群体联合,在上海悄然而稳健地崛起,成为经济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新闽商在上海各行业中的地位
  据上海市福建商会的粗略统计,目前上海新闽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在5万家以上,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有上万家,各类专业市场近200家,其中仅周宁、永泰和政和三县商人在上海创办的各类市场就达110多家。一些闽籍企业在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如:世茂集团、中国龙工、华昌粮油、吉马酒业、福建国航、南浦食品、恩斯凯、宝闵、钢宇、塔星石材、高榕食品、五天分销和东龙拉链等;而建配龙、喜盈门、逸仙钢材现货市场、松江钢材城、福人林产品、海神建材、百饰得、大宁国际茶城、天山茶城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享誉上海;不少闽籍企业家已分别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还有国际知名度极高的东南亚闽籍侨商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数十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也悄然进军上海,在上海建立生产基地、研发、销售中心等机构。
  新闽商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商贸流通领域,尽管近年来在房地产、制造业、纺织业、金融、担保等行业有表现不俗的企业涌现,但就整体而言,20多年来的发展,主要在钢材、石材、木材、茶叶、南北货、食品、民营医疗、网吧和便利店等商业服务行业占据着重要市场份额。而在房地产、制造业、金融和担保租赁、航运物流、纺织服装、酒店餐饮娱乐等领域出现了一些业绩领先、具有影响力的企业。
  新闽商群体一般是同乡相携,合力开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因此行业经营往往与乡缘地域联系在一起。在钢材、石材、木材、茶叶、民营医疗、网吧和便利店等行业尤其显示了福建一些市县商人群体的聚集现象。周宁人聚集在钢材销售行业,永泰人主要执着于南北货市场,政和人开辟建材市场,浦城人的小五金和建材零售店,邵武和将乐人的连锁便利店,沙县小吃,连江人的网吧和游戏厅,安溪、寿宁的茶叶经销,莆田的食品、木材行业和民营医院等等。泉州人则石材、建材、房地产、制造业、纺织服装等多头发展,其中南安人的石材经营占主导地位。从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来衡量,泉州人在上海新闽商中具有整体优势。
  在房地产行业,新闽商企业总量并不占优势,但不乏知名地产商,如世茂集团、嘉里建设、三林万业、新海投资、正阳置业等。已开发面积近千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后势强劲,而且在高端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建设方面极具影响。在上海的金融领域,福建本土的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华侨银行、大华银行、丰隆银行、星展银行等部分闽籍侨资银行在沪分支机构经营业绩蒸蒸日上。2000年以来,新闽商开始创办民营金融担保公司。近几年来,已先后在沪闽两地设立了20多家金融担保公司,为扶持、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闽商对酒店餐饮业也有不少投资。闽商所投资五星级酒店的客房数达3009间,占上海五星级酒店客房数20%以上,目前新闽商投资高端酒店、会所的势头方兴未艾。在餐饮业,连锁经营的有上海舒友海鲜大酒楼有限公司、上海虹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还有新闽商开办的鹭发、唐部世家、苏先生海鲜、美鹭海鲜、八闽食府、同君福、潮汕源等知名酒楼,以及分布于上海各区县的各类风味餐饮小吃店难以计数。据2006年统计,仅冠以“沙县小吃”的品牌店在上海就有2000余家。目前在上海餐饮业,新闽商市场份额不大,而发展势头不弱。
  钢材贸易行业是新闽商在上海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钢铁贸易商会目前有理事142位,福建籍理事约36人。新闽商兴办的大型钢铁市场近50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周宁人创办。据《上海统计年鉴》,2006年在上海成交额前30位的上海交易市场中,就有新闽商创办的6家市场,其中5家是周宁人创办的钢材市场。仅此5家,2006年交易额就达655.59亿元人民币。目前,有数万福建人在上海从事与钢材交易业务相关的工作。上海钢铁现货交易额最大的是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2007年交易额为675万吨;在驻场的720家企业中,新闽商有397家,约占55.%,其他省市117家,约占总数16%,未登记籍贯206家,约占总数29%。据调查,未登记籍贯的几乎都是闽籍商户,而且绝大部分是周宁籍商户。如此,在逸仙钢材交易市场,新闽商的企业占总数80%以上。上海钢材市场经营面积最大、市场商家最多的是松江钢材城,入驻企业795家,其中闽籍企业683家,占总数85.91%,其他省市90家,占总数11.32%,未列明籍贯者22家,显然也是新闽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这些钢材市场一改传统的交易方法,逐步演进成集交易、仓储、物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为一体,依托地区便捷交通物流条件和钢铁商贸企业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为客户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并以此形成了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在木材、食品和民营医院领域,莆田人的聚集程度较高。2001年莆田市工商联上海分会成立时,会员150家,其中经营木材加工和批发的企业有86家。20世纪90年代初,在东北从事木材生意的莆田人叶文珍、林文理、陈银芳等到上海开辟市场,在叶文珍等人的带动下,莆田人很快成为上海木材行业销售、加工队伍的主力军。目前,海神建材市场和福人林产品批发市场为该行业的大型专业市场。其中福人林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木材批发市场之一,现在的年交易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交易额约80亿人民币。董事长谢艺仁,福建柘荣人,现为中国木材流通协会副会长。
  食品行业,莆田人颇具影响,以2003年成立的莆田市城厢区工商联上海商会为例,一个区商会82个会员,就有37家经营食品的会员。上海南浦食品有限公司是他们的领军企业,还有“天喔”食品享誉上海。领头人林建华还兼任上海市南北货食品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进出口行业协会副会长。另外林建洪、郑国发、郑伟忠、吴金芳等经营业绩也较突出。
  上海的民营医院80%以上的投资者来自莆田。1988年就有莆田人来沪开办医院、门诊部,当时只有十几家,多为莆田秀屿东庄人。他们通过与亲朋好友合伙、参股等,投资民营医院,逐渐在上海民营医疗市场占有绝对的份额,目前莆田人投资的民营医院已达百家,大部分投资规模在千万元以上。其中已出现一些集医疗、药品开发、医疗器械等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如中屿集团、中骏集团、美迪亚医院集团等。
  在石材行业,新闽商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尤其是南安人,从业人数最多,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对石材行业的影响力也大。上海石材行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87名理事中有37名是闽籍商人,占总数的42%;12名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中,闽籍有4人。常务副会长吕振作,副会长陈孝锦、洪耀宇、蔡文革。其中吕振作、洪耀宇、蔡文革都是南安人。


      
茶叶销售市场也是新闽商比较活跃的领地。上海大宁国际茶城、天山、恒大、九星等茶叶专业批发市场,闽籍茶商经营占主导地位。其规模和经营品种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漳州市天福集团的"天福"茗茶是中国驰名商标,在上海直营连锁店就有34家。安溪县在上海经营茶叶的企业仅已加入安溪县茶叶协会上海分会就有101家茶商企业。
  在服饰配件辅料、小五金配件、水产、便利店、汽车装潢及汽配等行业,新闽商也都善于"抱团出击",得以在较短时间形成了市场气势。服饰配件辅料以晋江、石狮商人为主,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SBS、YCC、KAM,YCC总部设上海。网吧方面,据上海东方网点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的《东方网点福建籍业主信息》,仅东方网加盟店由连江人经营的就有182家。在上海有1000家左右网吧是连江人经营的,占上海网吧市场份额80%左右,网点遍布上海各区县。闽北人的小五金、小建材、食杂等便利商店犹如繁星点点遍布上海各个社区。总之,无论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还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新闽商的身影无处不在,在行业中更多的是以群体聚集产生规模效应并提升竞争力。近年来,新闽商更将眼光转向其他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除响应福建省"回归工程"的召唤、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外,还以上海为基地,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逐步向东北部、中西部和环渤海区域拓展和寻求商机,进军现代服务和房地产业,并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
  
  新闽商的社会责任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新闽商群体随着自身规模、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他们除了注重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外,一是持续不断地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二是越来越多的闽籍商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表现了新闽商整体素质的提高。
  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闽商,曾经以乐善好施闻名申城。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新闽商群体在热心慈善公益方面,与他们的先辈比较,并无逊色之处。慈善捐赠活动的规范与制度化的程度如何,一方面反映了商人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另一方面也与商人企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新闽商的慈善公益活动以两种类型,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二种类型是指所有的慈善公益活动可分为常规性和临时性两种。三个层面是指慈善活动主体——上海市福建商会和福建各级工商联在沪分支机构、闽籍各类企业、闽籍商人。各种公益活动有的在单一层面进行,更多是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其中,不少公益活动也有福建省各级政府驻沪机构的推动作用。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排长

发表于 2012-4-1 12: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4-11-23 00: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