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12|回复: 1

[第八届2023] 粽子文化官台山文化研讨会丨雷云凌《端午当歌》第四章

[复制链接]

3233

回帖

1182

主题

2万

金币

总司令

积分
66570
发表于 2023-7-21 09: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杭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端午当歌

口 雷云凌

第四章  建文余音

做为与李帮世、黄大汉组成“铁三角”故事的主角,“余坑草寇”姗姗来迟,粉墨登场,虽然他与寿宁书院历史毫无相干,但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想了想,还是把他拉入本书。

故事情节涉及到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前后跨越百年沧桑历史,事隔六百多年,正如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湍湍长溪,洗尽多少繁华寂寥,往事如落叶,已随风飘零,化作春泥一抔,特别是传言中的历史上的余坑村被夷为平地后,未留下片文只字,许多事实无从考证,只在尘世间的袅袅炊烟中偶尔撒播淡淡余音。
1
往事一经回首,总是非常美好。
当儿时听故事的情景历历在目,感觉非常美好的时候,那一道年轮早成了记忆,而我已是可以加入乡闾间、廊桥边娓娓道言的行列了。
美丽的故事,神秘的传奇,已伴随古老乡村的土墙青瓦从远古走来,趟过时光长河里的年年岁岁,深深地烙印在屋顶的瓦片之中,一片瓦就是一则故事,带着故事的炊烟把瓦片薰成青色。而今,少了烟火气的故事,在青瓦上长成浅浅的苔藓。拾起残垣边那一片苔藓尤碧的断瓦,轻轻拂去尘埃,触摸岁月的痕迹,软软的手感就如山风吹拂斑驳的发髻,“余坑草寇”的传奇故事,便在指间悄悄流淌。
揭开余坑村的神秘彩衣,一节节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音符组成的悲壮挽歌跃然而出。
第一节。相传,余坑村有一群野马般的孩子,起早贪黑,特别勤快,不论刮风下雨、阳光飞雪,始终如一。久后,大人们渐渐起了疑心,有个留心的家长早早起床,偷偷跟踪察看。只见各家的孩子出了门,一路小跑到村后山谷里,腾身跳上一块块岩石,两腿一夹,岩石竟然动了起来,变成活灵活现的猪,跑向余坑村的左边山头,纷纷跳下,团团围在一棵大榅树下活像皇帝龙椅的大青石前。孩子们嚷:“这是把龙椅,大家轮流做‘皇帝’吧!”
说来也怪,孩子们轮流攀上“龙椅”,众人一拜,便一个个栽下来跌得鼻青脸肿,轮到一个长得很结实的孩子王坐上“龙椅”时,像模像样,威严自在,无论谁来叩拜,都纹丝不动。众小孩服他,管他叫“大王”。
第二节。山大王带领众孩子日里种豆种瓜,夜间则剪纸人,读兵书。
春去秋来,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喜获丰收,收获了满仓黄豆,南瓜的藤蔓一直延伸到隔溪的南岸村,每一节都结出了一个个硕大的南瓜。“大王”认为时机已到,砍来金竹,制作成三支利箭,又从山坳里掘半箩筐白膩土,捏成一只大雄鸡,并交给嫂子一把大蒲扇,吩咐道:“嫂子,请您帮我看护好泥鸡,等到满七七四十九天的五更来临之时,用蒲扇扇一扇,它就会活过来,变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大雄鸡,发出第一声啼鸣时,您就推醒我。”
眨眼过了四十八天,眼看再过几个时辰就到了四十九天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却出了点状况。嫂子白天到田间劳作,晚上还得忙针线活,就像一只转个不停的陀螺,疲惫不堪,到了三更半夜,眼皮像是挂了两个铅球,怎么也睁不开,两眼一合睡着了。待到一觉醒来,嫂子错以为时辰已到,慌乱之下不及细想,提前拿起蒲扇向大泥鸡轻轻扇了一下,顿时大泥鸡变成了大雄鸡,拍拍翅膀,摇摇血红鸡冠,伸长脖颈“喔”一声啼唱,三村五堡的鸡便都一起一伏地跟着叫起来。“大王”听到鸡叫,跳上大青崖,挽起大弓,搭上竹箭,对着皇宫“飕、飕、飕”就是三箭。“噗”第一枝竹箭射中龙床枕头壁上,皇帝还在蒙头睡大觉;“噗”第二枝竹箭射中御用面盆架,皇帝却在床上伸懒腰,准备起床;“噗”第三枝竹箭射中金銮殿上的金雕龙椅,皇帝却在面盆架前由太监、宫娥侍候着梳洗呢。
第三节。等到皇帝登上龙椅,瞥见深深钉在靠背上的竹箭,吓了一大跳,大着胆子拔出竹箭,只见箭杆上刻着“余坑大王之箭”,龙颜大怒,立即传令御前大将军统带十万御林军,扑向余坑。
不一日,十万御林军来到余坑村,只见旌旗蔽日,斧钺遮天,小小的余坑村哪经得起冲杀?尽管“大王”麾下个个悍不畏死,毕竟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御林军一次冲锋,就已全军覆没。
“大王”见了目眦欲裂,挥刀破开大南瓜,劈开贮豆仓,瓜籽、黄豆都变成兵士,和御林军杀得难解难分。等到瓜,豆兵战死时,御林军也死伤过半了。山大王又倒出早先剪下的一箱箱一笼笼纸兵、纸马,迎风而变,化出上半身,但因时辰未到,化不出真人下半身,站不起来,被御林军刀砍**,一个个战死沙场。
第四节。“大王”见大事不好,举起一个大米筛遮面,周旋在高岗头。御林军一个个睁着大眼,就是看不见人,时不时吃他一刀。嫂子见“大王”在密密匝匝的包围圈中闪转腾挪,禁不住叫道:“天下比米筛阔,你干嘛不走?”一经点破,米筛障眼法失灵,“大王”暴露在御林军眼皮底下。本来已生惧意的御林军,顿时像潮水一样冲上来。“大王”杀得性起,脱去苎衫,赤膊上阵,奋勇杀敌。末节,休止。“大王”虽勇,终究双拳难敌四手,一个失足滚落田里,泥足深陷,还未等他站起来,便是万箭如雨,重蹈马陷小商河的杨再兴覆辙,被射得满身如刺猬一般。“大王”面北倚刀而立,仰天长啸,那啸声滚滚如雷,穿云裂帛,震散漫天血雨腥风,慢慢地变成一尊黑色的大石像,至今仍然屹立在余坑村边的山脚下,日日夜夜守护着先祖遗训的最后一道曙光。朝廷大军唯恐死灰复燃,连一根杂草也不放过,把男女老幼连同牲畜屠杀得干干净净,放一把火烧毁全村,掘地挖坑,埋尸灭迹。长风呼啸,残阳共大地如血。只有鸟儿飞过,低头数落着那用鲜血浇铸出来的犹如杜鹃花儿嫣红的一个个大坑。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败者沦为了“草寇”。
2
2008年秋,王道亨先生邀我参与宁德建文帝踪迹研究。
随后,我前往宁德,在他带领下,详细考察了蕉城区上金贝村、金邶寺和建文帝墓葬。
听了王道亨先生介绍的建文帝踪迹研究成果,心里很是兴奋,这可是中国古代历史七大谜案之一啊!沿着他“家谱、故事、古迹、史料”的研究方式,我的思维活跃了起来,立马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余坑草寇”以及李帮世和黄大汉的三角故事。
思维的火花瞬间绽放。
有了联想就会有推测,这一推测就推测出了惊天大秘密来了。距离寿宁县武曲镇大约一公里处,有个小村庄叫余坑,相传,这里曾经出了位“草寇”,并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民间所说的“草寇”,就是“山大王”的意思,也含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蕴意在内。余坑村边的地块叫“凤阳地”,地里尚存一座传承自古老的寺院叫“凤阳寺”。
翻遍武曲附近各村族谱等资料,找不到跟“凤阳”二字沾边的只字片纸,且附近山头无一形像凤凰,这就使人不得不想起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想起了著名的“凤阳花鼓”:“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着好丈夫,人家丈夫做官又做福,我家丈夫只会打花鼓”,更何况“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化妆成和尚,一路南逃,在此地盖个寺院做为落脚之地,徐图复辟,再正常不过了。如此一理,寺名“凤阳”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余坑四周的山上有许多石人、石马、石槽,其中一尊石像有将军的威猛,又有帝王的威严,考其花纹是明代风格。谁会吃饱饭撑着,跑到山上雕刻下这许多石头作品,而后又弃之不用?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偶尔会挖出具有明代特征的破陶瓷、破瓦片。
说明凤阳地是块废墟,在历史的某个时间点上,曾经炊烟袅袅、人语喧哗,或者是刀光剑影、气贯长虹。民间流传,说是“余坑草寇”会呼风唤雨的法术,能够把远处的石头变成一群猪,驱赶回余坑山上,用以修筑寨墙。注意,传说中的“猪”字!众所周知,在所有的家畜中,猪是最难赶的动物,笨且不听话,可偏偏为什么是赶“猪”,而不是驱赶听话的马、牛、羊?原来“猪”和“朱”是同音字,恍然大悟了吧!
民间还流传说,“凤阳地”后山有块“天子地”,长溪对岸隔河相望的南岸村的河滩上,古代有块犹如大臣朝觐帝王时手持的“朝笏”一样的摩天巨石,可惜被后来的人们开采做建造房屋之用。过去听了这个传说,权当茶余饭后的无稽之谈,一笑置之,在对风水玄学有所领悟之后,我曾经踏遍余坑附近每一寸土地,怎么也无法感觉“天子地”所应有的恢弘大气和雄霸之势,只是“武曲兰后皇帝墓”的另一则传说,却始终在脑中萦回不去。
“余坑”为什么叫“余坑”?
有姓余的人家吗?
答案是没有!余坑村不多的几户人家全姓龚,而且肇基不久,跟余姓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但认真一思量,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明建文帝朱允炆南逃闽东,有个保驾大将军叫余六府,“余坑草寇”与余六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在“建文帝踪迹”研究的浩瀚成果里,一缕线索极有参详价值。余六府死后墓葬蕉城洋中的钟洋村,围绕着这座古墓安家落户的余族人家,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奇特习俗:姑娘出嫁前要先穿素服拜祭坐落村中心的古墓,再穿上新嫁娘的红衣上轿;新进门的媳妇也要先着白衣祭拜古墓后,方能换上喜服拜堂成亲,据说是明朝起就定下的规矩,持续五百余年,新中国后才被废除。天长日久,先人的规矩变成了传统,模糊了含义,余家后人代代严格遵守,却不知个中缘由。传言每到三更时分,一名武官的英魂就会显灵,“身骑白马,手持关刀”,绕村巡视,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
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年代悠久,武官的形象却十分鲜明,显然不是纯然的捏造,也许正是参考了余六府本人而编撰的,以震慑永乐势力和盗墓贼,保护墓地不遭毁坏。就像其他从亡大臣一样,这位保驾大将军也隐姓埋名,“六府”是他的化名,真名已不可考。在钟洋村一间香火旺盛的“苏林宫”里供奉的主神叫“苏林元帅”,《六府庙记》记载:苏林是司火木之神,“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五行木能生火,准确地说苏林应是司火之神。朱元璋出生于明教,而明教崇尚光明,其圣物是“圣火令”。
这个“苏林宫”名取得有点文化。余六府不仅是建文帝的保驾将军,更有可能是后期建文武装势力量对抗朱棣的元帅。古墓碑上刻着“戎宋大夫”封号,足以证明其人身份不低,或许就是建文帝念他保驾有功的赐封吧。
按时间推论,余六府是明初人物,而“余坑草寇”和他的三角故事大约发生在明中叶,二者相距百余年,似乎扯不上关系,但是,再设想一下,如果“余坑草寇”是余六府的后代子孙呢,这就说得通了。
“余坑草寇”复辟失败,朝廷大军烧毁村庄,挖地三尺,鸡犬不留,但在人们的记忆中只记得“草寇”姓余,因此就把此地叫余坑,并于后世重建了“凤阳寺”。
中学时期,我曾经在福安求学,一次与同学说起“余坑草寇”的故事,福安同学说他那也有个类似的传说,人们称呼故事主角为“郑郎”。这个“郑郎”应该是从亡大臣郑洽的后代,因为郑洽隐于蕉城郑岐村,并卒于该地,其本人跟福安并无关系。事实上,建文帝从亡大臣们曾分布闽东各地,以各种形式暗中组织复辟力量。他们年复一年的努力着,坚持了一代又一代人,精神极其可嘉。
3
中国地方的、民间的野史文化浩瀚如海,许多是正史里没有提到或不愿提到的,带着浓浓的神秘色彩,在森林与鸟儿间撒播,在烛光与炊烟间传递,虽然以民间特有的方式流传着,但也不全是无稽之谈,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论“余坑草寇”传说故事再怎么离奇神话,怎么荒诞无稽,但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偶现鸿爪雪泥的惊天大秘。
这一段秘闻从历史上著名的《烧饼歌》开始。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
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开视果然。  
帝即问以天下后世之事若何。   
基曰:“茫茫天数,我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一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
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奏曰:“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帝曰:“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随作歌三首曰: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极为准确的预言诗,数百年来被世人传得神神秘秘、沸沸扬扬。诸君若是兴趣,不妨搜来仔细研看。
就上文一小段文字,可以看出刘伯温准确预言了几个信息:“万子万孙”:“万”即万历皇帝,万孙即万历之孙,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明朝就此而亡。
“南方终灭北方终”:朱元璋建立的定都南京的明政权,终为被分封于北方燕京的燕王所灭。“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是朱标,他死后,朱元璋立他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文”是朱允炆年号“建文”,“日防西”中“日”指皇帝,防止太阳西坠。
“只恐燕子飞来”:“燕子”即燕王朱棣。“一院山河永乐平”:“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秃顶人”即和尚,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化妆成和尚从密道逃出。
经“靖难之役”后,建文朝的文臣武将大半去职还乡。
北方“燕子”真的飞来了,越过高高的金陵城墙,飞入朱元璋辛苦建立起来的皇宫内院。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获悉南京金川门失守,想要自杀,在翰林院编修程济等人的劝说下,遵照爷爷明太祖朱元璋临终前为防这个皇太孙有朝一日“临大难”而制定的“逃亡预案”,以“应文和尚”的法名、身份,在九个近臣、随从的追随下,从“鬼门”逃离皇宫。一会儿,吴王朱允熥、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等十三人,从“水关御沟”逃出,追随而来。王道亨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朱允炆一路辗转南逃,历尽艰辛,隐于宁德金邶寺,以此为据点,收拾残军,意图复辟。
后被率领庞大舰队下西洋的郑和找到,双方一场大战,复辟军失败,从此,再也无法组织强大的复辟势力,被困金邶寺,终老此地,死后葬在上金贝距离金邶寺不远的山上。
塔碑上都不能铭刻真实名字,只能刻着“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隐晦地告诉世人一代帝王的悲壮结局。
民间相传,刘伯温早就料到朱允炆的未来走向,明里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实际上是奉朱元璋密令,为建文帝的归宿提前铺路,做好安排。刘伯温是浙江文成人,从南京回籍,正好与前往闽东顺路,一路上勘察风水,最后定点上金贝。
闽东民间一直流传着刘伯温众多的“风水谶语”,例如“百兽园中鸬鹚舞,青龙白虎伴玄武;龟蛇点化显天机,仙境弦因千秋福”等,就足于证明他曾经游历闽东的事实。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学家,在道学上声名与诸葛亮以及《推背图》的作者袁天罡、李淳风并列,在事业上却超过他们。如果朱允炆的归宿是刘伯温事先安排好的话,以刘伯温的智慧,是不会简单地安排一个如此明显的墓葬的,最有可能的是一明一暗,一阴一阳,明者为虚,暗者为实。笔者曾经详细考察了建文帝墓葬附近地理,看上去确实有点像是太极形状,刘伯温是否有可能把明暗墓葬分布在太极的两个“鱼眼”上呢?
忠于建文帝的部从们,有的远遁隐居,有的散居闽东各地,徐图复辟大计。他们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把这种忠诚的执着意念,世代相传,复国之路的烟花,在闽东大地上不时地绽放,为这片土地增添许多神秘的传奇色彩。
640 (2).png
作者介绍
雷云凌,男,福建寿宁人。
一曲云中牧歌,相伴山月而来;诗情寄于山水,情怀酹于井尘;烟雨楼台,云峰雾岭,胸怀笔墨诗囊,吟破春风秋露;琼宇楼高,天涯路远,坐断更漏尽,忧遍古今心,识得三千道,复入迷茫中,而今只剩,文心如玉。

来源:寿宁文艺






2389

回帖

1

主题

2458

金币

师长

积分
7306
发表于 2023-7-21 16:05: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
围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址:寿宁县鳌阳镇蟾溪巷71-1号四楼(中医院河对面),唯一客服热线:0593-5523999(谨防诈骗)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大寿宁 ( 闽ICP备05020655号-1|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888 )

GMT+8, 2024-11-22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