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19|回复: 1

[其他] 守望廊桥

[复制链接]

排长

发表于 2004-7-7 04: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宁德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寿宁在线。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P>坑底乡东山楼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几十户人家洒落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淳朴的村民守着几亩薄田,沿袭着世代繁衍生息的不变规律。
仿佛一夜之间,东山楼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不时有人千里迢迢赶赴这里,找寻一个叫郑多金的老人。
郑多金的扬名,缘于廊桥。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影片《廊桥遗梦》的热播,使人们疯了似的满世界寻找廊桥。让建筑专家意想不到的是,在闽东北的寿宁县,崇山峻岭中竟还深藏着一座座令人叫绝的稀世珍宝——木拱廊桥。更让人惊奇的是,这里还生活着一位能造木拱廊桥的民间匠人——郑多金。据专家考证,他是国内目前尚健在的惟一木拱廊桥主墨民间匠人。今年,他76岁了。每天,他都没闲着。清晨起床,他收割自己地里的蔬菜,挑到集市上换钱;下午,他叫来弟弟郑多雄,手把手传授廊桥建造技艺,直到每个技巧都融会贯通才能满意;有空时,他就拿出当年造桥图纸,重温旧梦之余,更为了追忆造桥的经验窍门,温故而知新。
说起廊桥,人们自然想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那座优美独特的“汴水虹桥”。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虹桥”技术已在中原大地失传。当外界得知闽东北和浙西南一带还存在着许多这样的“虹桥”——木拱廊桥,这无异于在闽浙大地上发掘出了一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侏罗纪公园”,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见天日。据有关专家考证,全国现存木拱廊桥还不到百座,且大量分布于闽东北和浙西南两地。而在寿宁,有据可查的木拱廊桥达40余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9座,占全国数量的五分之一,为全国数量最多的县。郑多金一生在闽浙一带参与修建的木拱廊桥,有15座。
木拱廊桥也叫木构叠梁式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寿宁的木拱廊桥,不仅结构上与《清明上河图》的名桥“虹桥”相似,技术相同,而且还对“虹桥”有所发展创造,那就是在桥上加盖“桥屋”,即桥与屋结合,如桥似厝,这种桥,当地人俗称“厝桥”。
寿宁县位于宁德市西北部,有蟾溪、长溪斜穿境内,自古以来为了方便交通,先民们越溪架桥、连通两岸,现存各种桥梁数百座,成为山邑独具特色的交通设施。郑多金就在这“桥乡”中默默生活了几十年。“没料到我的晚年还这般忙碌。”阴暗潮湿的老屋里,郑多金默默把玩着手中的桥模,对笔者打开了话匣子。其父郑惠福是坑底乡一带有名的木匠师傅,主持盖过86座房子,却不懂造桥。同村建造木拱廊桥的匠师徐泽长,祖上三代都是建造廊桥的有名匠师,晚年的徐泽长因年迈又孑然一身,无力再揽活造桥,晚境堪虞,而学徒中惟有郑惠福技艺卓群,但并未尽得造桥秘诀。郑惠福在承建刘坪廊桥时,因工艺复杂中途遇阻,复请师傅徐泽长临场救急,郑惠福因此对师傅感恩戴德,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视师若父,侍奉其长达七年之久,直至其谢世,郑惠福因此得师傅真传。
郑惠福手艺卓绝,一生共主持建造了11座廊桥,足迹遍布寿宁、福安乃至浙江泰顺等地,一生授徒过百,但最终只把绝技传给郑多金。郑多金19岁就跟随父亲四处奔走,协助修建过15座木拱廊桥。造于1963年的福安潭头镇潭溪桥,就是由父子俩共同造的,至今桥内梁上还墨书“寿邑东山楼村木匠郑惠福、郑多金”。建造廊桥不但要求工艺精细,而且危险艰苦,造桥艺人为桥受伤甚至殒命的,不在少数;郑家父子仗着一手绝活,折服当地同行,成为首屈一指的造桥巧匠。
郑多金建的最后一座桥是下党乡杨溪头村的杨溪头桥,1967年主持建造。其后,浙闽山区纷纷铺盖公路桥,木拱廊桥逐渐丧失交通主干的地位,悄悄退出历史舞台。身怀绝技的郑多金从此找不到主持造桥的机会。眼见绝技的湮没,郑多金只能敝帚自珍,两个儿子也就不再学习“过时”的木拱廊桥建造技术。
2001年11月,央视十套《探索&#8226;发现》栏目组赴闽浙两地拍摄专题片《虹桥寻踪》,慕名拜访郑多金,并准备了木料,在坑底乡的小东桥不远处,请老人现场搭制木拱廊桥。已整整封墨35年的郑多金“重出江湖”,六天后,他就建好桥身雏形。郑多金说,那一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兴奋的时光,他没想到自己的这一身绝技在晚年还能被人记起,还有用处。
“决不能让绝技在我手中失传,要让它流芳百世。” 随着节目的热播,郑多金认识到自己这门绝技的价值,从此原本平静的晚年变得忙碌而充实:每天和弟弟郑多雄切磋造桥技艺,为上门求教的同乡后生传授技巧,会面省内外闻讯前来拜访的专家、学者……年已老迈的郑多金不遗余力地将造桥手艺发扬光大。
然而,他心里还有个最大的遗憾: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把造桥手艺尽授给弟弟郑多雄,却未能在实践中灌输真正的要领和诀窍。“没能真正造起一座廊桥,就谈不上把技术学到家,这是我最担心的事。”忧心忡忡的郑多金,脸上沟壑般的皱纹越发深重。其实,去年郑多金曾经碰上一个修桥的机会。浙江泰顺县的仙居桥由于年久失修,桥身已破损不堪,当地政府部门筹资20多万元进行大修。为了把握难得的实践机会,已“封墨”30多年的郑多金带着弟弟应邀赶赴泰顺,往返奔波5趟,却最终被当地繁缛的招投标商业操作拒之门外。
痛失机会的郑家兄弟对再造新桥的梦想几近绝望。“如今修桥造桥都要有经济实力参加投标。我们拿什么投?浑身技术却不如人家几个钱!”扼腕长叹之余,郑多金向笔者坦言:廊桥是个宝,非金玉贵于金玉,近来有专家建议寿宁和浙江泰顺联合起来将廊桥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自己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堪忧,眼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重圆造桥梦,向后辈展示真正的绝活和窍门,好让古廊桥修造绝技源远流长,为中国传统工艺界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李贤斌</P>

团长

巾帼英雄

发表于 2004-7-8 22: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宁德
<P> 太顺有个董直机,</P><P>寿宁有个郑多金</P><P>哪个更有名气?</P>
向往天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寿宁县鳌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寿宁县鳌阳镇胜利街136号财政局大院,唯一客服热线:0593-5523999(谨防诈骗) 闽公网安备 35092402000888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寿宁在线 ( 闽ICP备05020655号-1 )

GMT+8, 2024-6-10 16: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