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寿`宁 发表于 2020-7-8 17:22:46

收藏!寿宁各乡村地名,原来都是这么来的!

地名歇后语里的生活味
古子木
  地名不只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它藏着太多的秘密。有历史的、地理的、语言的、经济的、法律的……这是我在琢磨寿宁一个个乡村地名、咀嚼地名谜后最直接的感触。  “棕衣呒下裙----半岭(领)”,由农民雨天劳作所穿的棕衣(亦称“蓑衣”)引出地名,妙在谐音。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晓得,一领(件)棕衣由上衣和下裙组成,缺下裙的棕衣是不完整的,雨中劳作必湿裤子,所以没有下裙的棕衣只能算半领。地名半岭是大安乡的一个村,因村中多岭且蜿蜒曲折,房屋依山势而建,随山岭延伸,远看似在半岭上,故名半岭。岭为名词,领乃量词,名、量贯通,普通话和寿宁话皆同韵,读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秋收后,稻田里垒起一堆堆的稻秆,阳光下,爆晒的稻秆一触即燃。风起处,浓烟此起彼伏,那是农人在烧秆积肥。有小孩猫着身从番薯地里挖来番薯,连泥巴带皮的,也不清洗,乘大人不在场之际,往冒烟的稻秆堆里掷去,确定番薯在火堆中间焙着后,转身若无其事地离去。或在田地附近玩耍,或干别的活儿去。半天后,蹑手蹑脚地返回,折来树棍,往青烟渐渐稀疏的稻秆堆里小心翼翼地划拨,寻找投掷下的番薯。熏焙得一团炭黑的番薯,从稻秆堆里被刨出,捧在手心,烫得双手忙不迭地来回甩动,急得双脚像蛤蟆般在地上来回跳动,热腾腾的番薯灼伤了皮肤,钻心般地疼,实在受不了,只好将它抛到田地上,可是嘴巴已经馋得不行了。稻秆堆里焙出的番薯,有一股稻秆的香味,那是从土地里生长出的食物特有的香味,食物未入口气味先入鼻,极大地挑动着味蕾,调动全身的感官。那一刻,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舌尖上。后来的你,纵使离乡千万里,也难忘童年时代稻秆堆里的番薯味。看到“秆堆里焙番薯----大熟”这句歇后语,眼前又浮现儿时情景。这大熟村,是大安乡的一个大村子,人口2600多。诞生这句歇后语的大熟村民,自然难忘儿时焙番薯的画面。难忘的,又岂只是他们?  相传,清代蘑菇楼村出了个有名的状师,专为别人写状书,措辞蛮横、霸道,但说来奇怪,这样的状书却多能打赢官司,一时名扬闾里。寿宁农村多把状书称作“呈书”“状呈”。渐渐地,找他写状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干脆就把他写的充满蛮横口气的“呈书”称作“横呈”,后来索性用“横呈”代指该村村名。“野蛮告状----横呈”这句歇后语就这样诞生了。但后来,不知何因,横呈被写作横埕,与原意风马牛不相及。想来想去,估计是改名的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非“土”不取名吧。这还进一步导致不明由来的人常把这个村名读错,“横”的去声常读成了阳平。一错再错,确实也够“横”的了。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渡口,有渡口就有生离死别。出发归程处,欢笑辛酸泪。穷苦人家,生活艰难,身无分文时,连过个渡口都愁眉苦脸。“呒钱过渡----望潭”由此而来。寿宁方言,水深的地方叫潭,渡口为水面宽阔处,往往自然形成深水潭。过去过个渡,也就几毛钱的事,就像现在坐个公交的成本,如此低价却挑着担子站在渡口望潭兴叹,这是多么凄楚啊!现实生活中的这个渡口在哪里,或许并不太重要,但望潭确有其名,即现在的斜滩镇印潭村,过去叫望潭村。不过,村名和这句歇后语的前半句没有关系。农村磨豆腐,用的道具是石磨,方法是以长木柄推磨,沿着圆形石磨的轨迹周而复始地推磨,而圆石的中心点固定不变。黄豆倒入石磨圆孔中,和少量的清水混合,石磨一圈又一圈地研磨,乳白色的豆浆就源源不断地流出。“磨豆腐----圈石”,形象又生动。圈石村在托溪乡,二千多人口,在寿宁算大村了。  “起厝、做墓、娶媳妇”是寿宁农村人的人生三件大事,有句歇后语就跟“起厝”有关:“做厝基----磊(垒)石”。起厝自然得先砌地基,砌地基得垒石,这是技术活,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不得半点马虎。磊石村是斜滩镇楼下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斜(滩)镇(政和镇前)公路边。有个段子,路遇熟人,互打招呼:“你从哪里来?”“磊石回来。”“垒石回来?要起厝啦?”彼此意会,心照不宣,只图一乐。  “呒人要的坡地----余山岗”,说的是清源镇余山岗村。清康熙年间,陈氏先祖从浙江迁徙而来时,该地南面已为青竹坑人居住,北面为龟洋人居住,背后是座大山,前面是山窟窿,于是只能选择剩余的这座山腰安家落户,取村名为“余山岗”,意为剩下的山岗。“剩下”未必“呒人要”,但有好事者以此延伸,琢磨出了这么一句歇后语。余山岗如今居住着陈、宋、胡等姓村民,其中陈氏家族以石匠出名,擅长打石磨、石臼、石香炉、在石板上刻字。这些纯手工技艺,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余山岗人的生活,一样过得有滋有味。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寿宁,以多山出名,山陡多艰。偏远农村,找一处平坦宽阔地建房子亦非易事,无奈之下,只能依山势建房,房子往往背山而建,一旦遇到暴雨天气山洪爆发,或冲毁房子,或家破人亡,百姓提心吊胆、苦不堪言。“后门山做大水----刘厝(流厝)”,就是这般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刘厝是凤阳镇的一个大村,人口1300多,海拔847米,虽未听说该村民房因发大水被冲毁,但1950年中秋,山洪暴发,该村外桥头一座古廊桥被洪水卷走却是真实发生的。  寿宁县城有条巷子名后叶巷,以叶姓居民居多。寿宁话“叶”“热”谐音,农村烧灶火做饭的年代,一灶两个鼎,前鼎蒸饭、炒菜,后鼎热水洗面,烧火没经验的,常把后鼎烧得滚烫,前鼎却不冷不热,急刹家庭主妇直瞪眼:“你会不会烧火啊?前鼎呒热后鼎热。”歇后语“前鼎呒沸----后叶(热)”就此呱呱坠地。
  跟温度有关的地名歇后语还有不少。比如“火笼呒火----炭山”,火笼熄火,那是越焐越冷,火笼里一块块黑不溜秋的炭块垒在一起,感觉就像一座小小的炭山立于火盅里。炭山,大安乡的一个村,原名半山村,后因明时官台山周边开采银矿,需要大量木炭,村民烧炭以维持生计,成为远近闻名的烧炭村,因而更名为炭山。“又凊又冻----大韩(大寒)”“雪上加霜----南阳(难融)”“海水大沸----汤洋”,皆由方言谐音衍生而出。  有人问,哪里最苦?寿宁人告诉你----黄连坑。哪里最小?单独壑。有句歇后语“自己吃饱,全村不饿----单独壑”,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单独壑是下党乡的一个小角落,革命战争年代曾有一位因公牺牲的游击队战士杨唐元,就是该村人。  明崇祯年间,大文豪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曾说“宁人好讼”,跟告状打官司相关的地名歇后语也不少,比如前文提到的“野蛮告状----横呈”,还有“万言诉状----长埕(呈)”“百姓告状----上堂”“羊上法庭----沈洋(审羊)”“法庭----判地”。  好的地名歇后语,能让人过目不忘,还能让一个地方声名远播。比如“金银财宝满坪堆----聚宝洋”,就是一句寓意美好的歇后语。聚宝洋是犀溪镇仙峰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早年因村民多饲养母猪而被世人唤作“猪母洋”,后方言谐音改今名。只可惜,40多户200多人的小村庄,如今村民几乎搬离,据说只剩一个在屋里饲养家禽的残疾单身汉。  劳动人民从不缺乏从生活中总结经验、感悟哲理的智慧,藏在歇后语里的生活味,“土”得和大地一般真实,多得和山川一般绵延不绝。但这些歇后语,能否长久地流传,却充满未知数。  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外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天至少有20个村落消失。随村落消失的,还有与村落紧密依附的村名,它们也将从户政信息、地名、地图上逐渐消失。到了那一天,这些依附地名而生的歇后语,会不会也跟着一起消失呢?想来,竟觉得有些可惜了。(歇后语摘录自《寿宁民间文学集成》) 庚子年芒种来源:记忆里的寿宁

非常完美 发表于 2020-7-8 17:26:08

爱你smilies4

南柯愚生 发表于 2020-7-11 14:39:15

长见识了https://app.snlife.com/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以房养老 发表于 2020-7-25 17:18:09

爱你smilies4

cf85 发表于 2020-7-25 17:19:03

顶顶顶

遥遥看西藏 发表于 2020-7-25 17:19:48

围观

冷月葬花魂 发表于 2020-7-25 17:20:26

em76

qq40 发表于 2020-7-25 17:21:22

牛smilies1

终极对决 发表于 2020-7-25 17:22:29

smilies6

深井冰 发表于 2020-7-30 15:02:45

smilies1赞一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收藏!寿宁各乡村地名,原来都是这么来的!

寿宁县鳌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寿宁县鳌阳镇胜利街136号财政局大院,唯一客服热线:0593-5523999(谨防诈骗) 闽公网安备 35092402000888